悦的声音再次响起:“这些……要全部记下来?”
“不用。”
沈逸关闭总览界面,“系统会为每个人生成专属训练包。”
他调出“潜力挖掘预警”
,扫描林悦近期操作数据。
系统在团战走位记录中捕捉到一个规律:每次敌方技能释放前摇出现,她的角色平均延迟o4秒才开始规避。
虽未被击中,但已影响团队站位节奏。
“预判式走位训练包启动。”
沈逸在“策略模拟空间”
中构建专属场景,ai模拟敌方技能释放前摇动作,强制她在o3秒内做出反应。
系统设定渐进阈值,每完成一轮,反应时限缩短oo2秒。
“你的问题是反应链太依赖视觉确认。”
他对林悦说,“现在开始,你要学会‘看前摇之前’。”
陈宇的数据显示另一问题:他在模拟战中选择高风险突进战术的频率高达78,其中61导致团队陷入被动。
“风险压制模块加载。”
沈逸为他设计一组特殊情境——系统在模拟战中植入“高胜率但高死亡率”
选项,每次选择后,立即生成后果推演画面,并标记团队损失值。
“你不是不够强。”
沈逸说,“是太想赢,反而忽略了代价。”
训练表正式生效,第一阶段启动。
林悦进入走位训练场,ai连续释放技能前摇,她的角色在红光闪烁中不断闪避。
陈宇则被投入十场高强度模拟战,每次突进后,系统立刻弹出队友死亡倒计时。
沈逸没有加入训练。
他站在主控台前,调出“策略模拟空间”
的全局监控界面。
三名队员的数据流在屏幕上交织,系统实时计算配合度、节奏同步率、战术执行偏差值。
第三小时,警报再次响起。
东南亚游击ai在模拟战中行为逻辑紊乱,角色在草丛中反复折返,路径规划出现死循环。
系统提示:地形数据精度不足,ai无法识别真实赛事地图的微小高差。
沈逸取出三枚“地形感知碎片”
,在“碎片收集兑换”
界面合并,兑换出“高精度ai行为校准器”
。
他将真实赛事地图的地形数据导入,重新设定ai的路径算法与视野判定规则。
系统重启。
主屏切换至跨国风格对抗模拟战场景:北美爆型双刺客+欧洲协同型中辅组合,向战队起联合进攻。
战斗开始。
林悦的角色在技能前摇阶段提前侧移,躲过第一波突袭。
陈宇压下突进冲动,选择后手切入,成功切断敌方协同链。
沈逸操控主c位,在系统提示的17处高危节点中精准预判,三次反杀打乱对手节奏。
战斗结束,系统生成报告:战队整体配合度提升,战术执行偏差率下降至41。
沈逸在日志中输入:“训练周期进入正轨。”
他调出“潜力挖掘预警”
,将“夜莺的影子”
的数据再次置顶。
系统显示,该id在过去12小时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