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们更该用系统,打一场让他心服口服的比赛。”
群内瞬间安静。
两分钟后,有队员了个“战”
字,接着陆续有人接龙。
沈逸关闭通讯,调出“碎片收集兑换”
界面,查看当前人气碎片存量:287点。
他选中“行为轨迹回溯”
功能,准备再次追踪陈宇技术团队核心成员,但系统提示:【该功能处于冷却中,剩余时间o1:47:22】。
他取消操作,转而启动“潜力挖掘预警”
,将“狂龙”
设为长期监测目标,并附加条件:当其实力评级进入甲级联赛层级时,自动推送应对方案。
系统确认接收,状态栏更新为【监控中】。
此时,终端震动,收到一封来自苍穹竞技场官方的协办确认函,内容为陈宇战队提交的友谊赛申请已通过审核,邀请“夜莺”
战队确认参赛信息。
附件包含赛事流程、数据共享协议及直播授权条款。
沈逸逐一查看,重点核对数据权限部分。
对方申请开放战斗日志读取权限,但未要求原始推演模型。
他在协议中添加附加条款:【赛后双方须在官方频道布十分钟以上战术复盘视频,内容不得剪辑或选择性屏蔽】,然后签署电子确认。
刚提交回执,系统弹出新提示:【“宿命对决”
任务链前置条件满足度提升至83,待正式交锋后激活】。
他靠在椅背上,目光落在战术包外侧的追踪器插槽上。
那枚昨夜插入的追踪器仍在运行,回传数据显示,三个异常信号源在过去十二小时内未再活跃。
他取出追踪器,轻轻擦拭表面,重新放入侧袋。
次日上午,沈逸登录游戏主界面,现“夜莺”
角色邮箱中多了一条来自“狂龙”
的私信。
内容极简:“地图池已提交,随机权重由系统自动生成,无手动干预。
如果你担心公平性,可以现在就查。”
他点开地图池配置文件,调用“策略模拟空间”
进行完整性校验。
系统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地图均为标准竞技图,生成算法未被篡改,随机权重分布均匀,无隐藏偏向参数。
他关闭文件,回信:“没问题。”
下午,林悦在群内转一篇论坛热帖,标题为《夜莺应战狂龙,系统流vs经验流的终极碰撞?》。
帖内整理了陈宇战队近期五胜一平的战绩,特别指出其战术节奏与“夜莺”
早期风格高度相似,但执行更为紧凑。
评论区两极分化,一方认为沈逸依赖系统辅助,胜之不武;另一方则强调陈宇明显在模仿,缺乏原创性。
沈逸未参与讨论,而是将帖内提到的六场战斗视频全部下载,导入“策略模拟空间”
进行对比分析。
系统拆解双方技能释放序列、走位预判节点与团队协同延迟,生成差异图谱。
结果显示,陈宇战队的决策仍基于经验模型推演,而“夜莺”
的每一步都源于百万次模拟的最优路径。
关键差距在于——对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