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1 我们的装甲列车在哪?(3 / 4)

转架车。1918年8月,列车再次改组,一分为二,仍称为‘格罗兹尼’号的部分保留了装甲卡车,乘员被迫在1918年10月23日将其破坏。其他部分保有第二门火炮和10挺机枪,定名为‘29号装甲列车’。它也在9月被迫毁坏。”——改摘自《世界装甲列车图解百科》。

    看完这段原景重现的捷克军团装甲列车横穿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归乡之旅,山岳号乘组一时鸦雀无声。

    女管家艾伊目光轻柔的环视众人:“姐妹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我们的装甲列车在哪?”作为此番演出主角的战地女郎丹妮尔,直接问了。

    “在这。”说着女管家艾伊又抛出一个全景资料展示:纳粹德军最让人叹为观止的黑科技之一,可以拖拽军舰的超级列车。

    二战时黑科技爆表的纳粹德国,在元首的直接命令或者默许之下,制造了许多曾经让人瞠目结舌的装备项目,诸如P1000巨鼠坦克、隐形战机或者是陆地巡洋舰计划,虽然大部分计划都付诸东流,但是也有一部分的精髓被后世借鉴发展。而在零零总总的黑科技产物里,就存在着这一种即便在现代的眼光来看依旧高大上的“超级高铁”计划。1941年的后半年以后,西伯利亚寒流逐渐让元首在苏联的部队陷入了严重的补给危机中,至少70%的卡车乃至火车都在冰天雪地举步维艰,为解决高寒环境下德军的运输压力,德国军械和弹药部长弗里茨·托特,向元首阿道夫·希特勒提出了一个有些超前的建议:从德国至乌克兰修筑宽轨铁路,配备动力强悍的火车头,来解决前线部队的补给问题。并且他认为未来的德国铁路应当满足每一个德国家庭乘坐2—3层楼高的火车,前往德国的“东方生存空间”旅游或定居。

    “宽轨”这一理念,其实并非弗里茨·托特的发明,按照最早源于十九世纪的轨道标准,轨距为1435毫米的铁轨被称为“标准轨”,而轨距高于“标准轨”的,则被称之为“宽轨”。但是弗里茨·托特却提出了3000毫米的这种惊人的“宽轨”概念,有敢想的就有敢干的,到了1942年5月,思维方式远超常人的希特勒居然真的签署了付诸实施的命令,派遣德国技术科学博士冈瑟·文斯担任总负责人,和交通部一道研发“宽轨铁路”,既所谓的“宽轨铁路(Breitspurbahn)”计划。按照希特勒“每个车站之间抵达时长不得超过24小时”的要求,仅客车的设计时速在最初就被提升到400公里/小时,后经过德国专家的多次预测和调查,时速设计才不得不调低到250公里/小时,相当于今天CR300型复兴号动车的时速水平。

    说起德国历史上著名的“宽轨铁路”计划中的动力车头方面,当时德国技术专家的备忘录中,一度有不下数十个设计方案存在,但是最终角逐成功的,则是带有SA3联轴器的柴油液压快速列车头。按照当时的数据表明,这种机头的功率可达到24000—40000匹马力,而在实际的测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