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9章 瘟疫(2 / 2)

回荡,诉说着那段跨越三界的深情。

以实验室为核心场景,塑造执着的学生主角和亦师亦友的导师形象,通过设置实验失败、数据争议等障碍,以及灵感迸发、团队协作等情节,展现科研发现的曲折过程与重大意义。分子迷航凌晨三点的化学实验室泛着冷白的光,林深的白大褂口袋里,第三罐能量饮料已经冰凉。他盯着离心机里旋转的试管,玻璃管壁上凝结的水珠顺着螺旋纹路缓缓滑落,像极了他这半年来的科研进度——看似在动,实则原地打转。“石墨烯复合催化剂还是没有活性。”林深在实验记录本上划掉一行数据,钢笔尖把纸戳出个小窟窿。隔壁桌的学长打着哈欠收拾器材:“放弃吧,这课题导师组折腾三年了,要真能突破......”话音未落,实验室突然剧烈震动,应急灯瞬间亮起,窗外暴雨如注,雷声震得通风橱嗡嗡作响。林深下意识护住实验台,却见培养皿里的黑色悬浊液泛起诡异的蓝光。那光芒像活物般扭动,在液体表面勾勒出细密的纹路,宛如某种未知的分子结构。他的心跳陡然加快,抓起相机疯狂拍摄,指腹在镜头上留下湿漉漉的指纹。“小林!”导师陈默推开门,白衬衫被雨水浇透,“校门口变压器被雷劈了,赶紧......”老人的声音戛然而止,目光死死钉在培养皿上。蓝光渐弱时,他颤抖着拿起移液枪:“取五微升样本,立刻做XRD分析!”X射线衍射图谱在屏幕上展开的瞬间,林深感觉呼吸都停滞了。那些尖锐的衍射峰指向一个不可能的结果——实验体系中出现了全新的二维晶体结构,它的原子排列方式既非石墨烯,也不是已知的任何碳基材料。陈默的烟斗在烟灰缸里碾出刺耳的声响:“重复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必须控制在0.01%以内。”接下来的三个月,实验室成了林深的牢笼。他反复调整反应条件,在氩气保护箱里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有次为了观察极低温下的晶体生长,他在-196℃的液氮环境中操作,等反应结束才发现手指已经失去知觉。当第78次实验数据终于与首次完全吻合时,他趴在实验台上睡着了,梦里全是跳动的分子式。论文投稿《自然》的那一天,林深的手在键盘上悬了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