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那就绝不会放过。
而官家提出的那个想法,对他们来说,几乎和送钱给他们花差不多。
都不需要出什么力气,费什么功夫。
只要成立了那个所谓的斗纽,然后靠着自家的关系和对汴京的熟悉。
随随便便一年搞个几千贯零花轻轻松松。
关键,这买卖长久、稳定,可以传诸子孙!
这样算的话,这买卖就堪比买地了。
甚至,可能比买地还要划算。
毕竟,买了地,还得雇佃农耕作,还得看老天爷脸色。
尤其是在黄河沿岸的土地,指不定那天就被大水淹了,被泥沙埋了。
但这买卖却是旱涝保收。
只要家里还能在汴京城立足,还是勋贵的一员。
就不愁没有收益。
这些人在反应过来后,立刻开始行动起来。
一边不断鼓动、怂恿家里的命妇入宫,到两宫面前去卖乖。
另一边,则不断在坊间造势。
几天下来,连汴京城的孩子,都知道了,朝廷正在酝酿一个利国利民的好法令。
就等着都堂那边商定了,那汴京人的好日子就要来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