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当代文人的文章诗词,其个人风格,通常都非常鲜明。
不然,赵煦的上上辈子,苏轼知贡举的时候,也不会闹出那么大的风波。
韩维的那篇署名许州山人的文章,也是如此。
赵煦只是看了前面两行,就已经知道这是韩维的文字了。
这篇文章以四六骈文的格式写成,辞藻华丽,用典无数,一看就知道必是有着极高文学积累与造诣的老臣,才能写得出来的文字。
然而……
赵煦却不怎么喜欢!
因为,这篇文章的文字之间,有着一股子让赵煦不太喜欢的,甚至本能的有些厌恶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故作清高姿态。
当然了,可能当代文人会很喜欢。
认为这就是文人风骨!
但,在现代留学后的赵煦,却着实有些不喜欢。
没办法——现代的年轻人,哪个会喜欢那些功成名就的老登们,居高临下的指指点点?
倒是其文章主体思想,还算可以,算是蒲宗孟那一套涓滴经济学的脉络。
只不过,蒲宗孟的主旨,落在了城市。
以工商业、手工业为出发点。
而韩维的这篇署名许州山人的文章,落笔在广大农村。
从乡贤的视角出发,强调乡贤们的作用。
所以,哪怕赵煦不喜欢这篇文章,却也很高兴。
将冯景的札子,收起来,赵煦看向童贯:“去告诉冯景,此文可作为下一期汴京义报的头版!”
“诺!”
于是,第二天发行的汴京义报,在头版全文刊载了这篇署名为许州山人的文章。
连赵煦都能看得出来,这是韩维的文章。
其他人又怎么可能看不出来?
瞬间,整个汴京的文人、官员,都是一片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