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上带着淡淡的笑意,拱手道:“大哥,深夜来扰,还望勿怪。”
朱标淡然一笑,起身道:“四弟深夜造访,必有要事。
不妨直言,何必绕弯?”
朱棣微微一笑,目光掠过朱标桌上的奏折,缓缓说道:“大哥为京畿商会之事劳心劳力,实在令人钦佩。
只是,朝廷政务千头万绪,单凭一县之策,恐怕难以解决全国的问题。
四哥特意来给大哥提个醒,切勿操之过急。”
朱标看着朱棣,眼中闪过一丝警惕。
他缓缓说道:“四弟言重了。
朝廷大小事务,父皇自有决断。
四弟既然关心朝政,为何不将此意直奏父皇?”
朱棣不慌不忙,笑容更甚:“大哥这话就见外了。
四哥不过是担心你过于专注一事,忽略了其他。
我听说,最近京畿城中流传着一些不太妙的传言,有人说,朝廷过分关注商贾,反而冷落了百姓。”
朱标眉头微皱,问道:“此事我怎么从未听闻?四弟何处得来这等消息?”
朱棣摊开手,语气随意:“大哥勿怪,四哥不过是听人闲谈罢了。
京畿虽富,但百姓疾苦终究比商贾更为重要。
若大哥一心一意扶持商会,却疏忽了百姓,难免引来议论。”
他说完,目光直视朱标,眼神中带着一丝试探。
朱标冷静地说道:“四弟,多谢你的提醒。
但我自问未曾冷落百姓。
京畿商会初建,尚需完善,难免有人心生怨怼。
只要用心施政,时间自会证明一切。”
朱棣嘴角微扬,笑意却多了几分意味深长:“大哥果然胸怀宽广。
既然如此,四哥也不多说了。
只是提醒一句,这世间人心难测,凡事多留一分心眼,总是好的。”
朱标面色如常,拱手说道:“多谢四弟提醒。
夜深了,四弟请回吧。”
朱棣闻言,起身告辞,离开时目光掠过朱标案上的奏折,若有所思。
待他背影消失在夜色中,朱标心中却多了一分隐隐的不安。
次日清晨,朱标特意召见朱瀚,将昨夜之事原原本本说了一遍。
朱瀚听罢,脸上并无波澜,目光却深邃如水。
他轻声说道:“标儿,朱棣此人心机深沉,绝非无的放矢。
他提到的传言,多半是有人刻意散布。”
朱标皱眉问道:“皇叔,您的意思是,这些流言可能与四弟有关?”
朱瀚微微一笑,语气不急不缓:“不排除这种可能。
他素来善于借力打力,若真是他挑起事端,我们便不能坐以待毙。”
朱标思忖片刻,低声道:“皇叔,那我们该如何应对?”
朱瀚目光一闪,缓缓说道:“既然他在暗处,我们便引蛇出洞。
既然传言针对商会,你便趁此机会,在城中举行一场公开活动,让百姓与商贾直面交谈。
这既可打破流言,也可安抚人心。”
朱标眼前一亮,连忙点头:“皇叔所言极是!
这就着手安排。”
朱标亲自主持了一场名为“百姓之声”
的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