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商量,看能不能改种些高粱和豆类。”
朱瀚微笑着点头,目光中充满了鼓励:“大嫂,您回去和大哥好好商量一下,改种些耐旱耐涝的作物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我们回去后也会尽快将这里的情况上报给朝廷,争取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妇人感激地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泪光:“多谢公子,您的话给了我们一家子希望。
我们一定会好好考虑,努力让日子过得更好。”
这时,一旁的老妪也凑上前来,她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但眼神中却透露出坚定:“公子,我们村里还有不少人靠编织为生,可近来丝线价格高涨,我们的手工艺品越来越难卖了。”
朱瀚闻言,眉头微皱,转头看向朱标,两人交换了一个眼神。
朱瀚温言道:“老妪,您放心,我们会将这个情况也一并上报。
朝廷或许会考虑对这类纺织者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
老妪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光亮:“那真是太好了!
我们这些手艺人,就盼着能有条活路。”
朱标在一旁补充道:“老妪,您不妨组织村里的手工艺人一起,形成规模,这样或许能更有议价权,也能更好地打开销路。”
老妪想了想,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公子说得有理,我们确实应该联合起来,互相帮忙,共同面对困难。”
随着夕阳的西下,天色渐渐暗淡下来。
朱瀚与朱标知道,今日的走访已经接近尾声,但他们心中的使命却远未结束。
两人与村民们一一告别,承诺会将他们的每一份诉求都带回朝廷,争取最好的解决方案。
离开村庄后,朱瀚与朱标在回客栈的路上,继续讨论着今日的所见所闻。
朱瀚沉声道:“殿下,看来百姓们的生活确实不易,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朱标点头赞同:“瀚王叔说得对,我们必须将这里的真实情况如实禀报给父皇,让他了解民间的疾苦,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回到客栈,两人立刻将今日的笔记整理成册,详细记录了每一位村民的诉求和建议。
次日清晨,随着第一缕阳光洒进客栈,朱瀚与朱标再次踏上了微服私访的旅程。
每多走一步,就能多了解一份民情,多为百姓争取一份福祉。
这次,他们来到了一片更为偏远的山区。
这里的百姓生活更加艰苦,山路崎岖,交通不便。
但即便如此,朱瀚与朱标依然坚持步行前往,希望能更直观地了解这里的情况。
走进村庄,映入眼帘的是简陋的茅屋和贫瘠的土地。
一位中年汉子迎了上来,他的脸上写满了风霜和疲惫:“二位公子,可是远道而来?”
朱瀚温和地笑道:“正是,我们乃行商之人,路过此地,想向乡亲们讨碗水喝,顺便看看有什么能帮得上忙的。”
汉子连忙引他们到自家简陋的院中,从水缸中舀出两碗清水递给他们:“二位公子请喝,我们这里虽穷,但水还是管够的。”
朱瀚与朱标接过水碗,一饮而尽,只觉甘甜解渴。
他们放下水碗,开始与汉子攀谈起来。
汉子叹了口气,缓缓说道:“我们这里地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