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基地”,并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支持至少十个发展中国家引进“青岭模式”。
这一消息令全场沸腾,不少外国代表团成员纷纷上前与村支书、朱远航握手祝贺,表示愿意进一步深化合作。
然而,在这热烈的氛围背后,朱远航却陷入了更深的思考。
当天晚上,他再次来到老槐树下。月光洒落在树影斑驳的地面上,微风吹拂,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他缓缓坐下,拿出笔记本,翻开一页空白纸张,提笔写下:“真正的成功,不是赢得掌声,而是留下足迹。”
他想起了那些前来学习的国际学员,想起了卡玛拉市长临别时那句“我们会尝试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青岭模式’”,也想起了国内一些地区在借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不能只输出经验,更要确保这些经验能真正落地生根。”他低声自语。
就在这时,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来自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合作团队发来的一封邮件。内容是关于“青岭模式应用研究中心”的最新调研报告:目前已有十二个省份启动试点项目,其中五个地区成效显著,两个地区进展缓慢,另有三个地区因缺乏本地化调整而遭遇阻力。
“我们需要更系统的评估机制。”朱远航迅速回复邮件,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建立“试点项目跟踪数据库”,实时监测各地实施情况;二是设立“专家驻点指导制度”,由研究院派出专业团队定期赴各地开展实地辅导;三是推动“双向交流平台”,鼓励试点地区之间互相学习、共享经验。
发送完邮件后,他抬头望向夜空,星星点点,宛如希望之光。
“这条路,我们还得继续走下去。”他喃喃道。
几天后,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袭击了青岭周边多个村庄。由于山体滑坡和洪水侵袭,部分村民房屋受损,交通中断,通讯受阻。
面对突发灾情,村支书第一时间召开紧急会议,组织全村力量投入抢险救灾。朱远航则迅速联系“青年治理实训营”中的应急救援小组,调派人员赶赴灾区协助安置与物资调配。
这场灾难,是对青岭治理体系的一次严峻考验。但在“AI健康监测预警系统”的帮助下,村民们提前接收到灾害预警信息,大部分群众已安全转移,伤亡人数控制在最低限度。
灾后第三天,一支由国内外专家组成的联合评估组抵达青岭,对此次抗灾过程进行总结分析。他们发现,尽管自然灾害不可避免,但青岭通过科学预警、快速响应、精准调度,有效降低了损失,展现出极高的应急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