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和持续优化的能力。”
“也就是说,我们要从‘输出经验’转向‘陪伴成长’?”一位研究员提出疑问。
“没错。”朱远航点头,“我们不是老师,也不是专家,而是同行者。只有真正理解对方的需求,才能帮助他们走得更稳、更远。”
会议持续到深夜,最终决定成立“青岭模式应用研究中心”,专门负责国内外项目的后续支持工作。同时,研究院还将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合作,开展长期追踪研究,确保经验落地生根。
这一决策,不仅体现了青岭人对治理理念的深刻理解,也彰显了他们在面对全球化浪潮时的清醒与担当。
与此同时,村支书也在思考另一个更为深远的问题??**人才梯队建设。**
近年来,尽管“青年治理实训营”已培养出数百名优秀学员,但真正能够扎根基层、长期服务农村的年轻人依然稀缺。许多学员在完成培训后,选择进入大城市或外企工作,导致基层干部流动性大、稳定性差。
“我们必须建立一种长效机制,让年轻人愿意留下来、干得下去。”村支书在一次村干部会议上郑重说道。
于是,在他的推动下,青岭正式启动“乡村治理人才孵化计划”。该计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定向培养机制**:每年在全国范围内选拔百名优秀大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赴青岭学习基层治理课程。
2.**实践轮岗制度**:学员需在青岭及周边村庄进行为期一年的轮岗锻炼,深入一线参与村级事务管理。
3.**职业发展通道**:设立“青岭乡村治理基金”,为表现优异的学员提供创业资金、岗位晋升机会等支持。
4.**荣誉激励体系**:设立“朱武青年治理奖”,表彰在基层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干部。
这项计划一经推出,便引发广泛关注。不少高校纷纷与青岭对接,希望将其纳入社会实践课程体系;一些地方政府也开始借鉴该模式,探索本土化人才培养路径。
而在国际层面,青岭的经验也被纳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青年行动倡议”,成为全球青年参与乡村建设的重要参考范本。
这一切的变化,让朱远航深感欣慰,但也更加坚定了他心中的信念:“我们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被世界记住,而是为了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2017年初春,青岭迎来了一场特殊的访客??来自非洲某国的五名基层官员代表团。他们是首批通过“青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