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上官婉儿:宫墙里的“诗坛女王(1 / 5)

    第135章上官婉儿:宫墙里的“诗坛女王(第1/2页)

    永隆元年的长安,掖庭的墙角结着薄霜,十五岁的上官婉儿抱着刚浆洗好的宫衣,手指冻得通红,却还在偷偷背诗——嘴里念的是祖父上官仪写的“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眼前却晃着母亲郑氏在地上用树枝教她写字的样子。

    谁能想到,这个在掖庭里擦地板、缝宫衣的罪臣之女,二十年后会站在大明宫的高楼上,手里攥着满朝文人的诗稿,说一句“这首不行”,就让那稿子从楼上飘下来,群臣还得抢着捡;更没人想到,她会写出“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这样的句子,把宫墙里的孤独,藏进柔婉的诗行里,让千年后的人读了都心疼。

    她的一辈子,是踩着血海爬上来的——祖父被杀,家族覆灭,她从出生就带着“罪”;她偏要用一支笔,在权力的刀尖上开出花来,既当得了“巾帼宰相”,也做得了“诗坛盟主”。

    掖庭岁月:冻红的手指,藏着写诗的野心

    上官婉儿刚生下来,家就没了。祖父上官仪是唐高宗的宰相,因为帮皇帝写废武则天的诏书,被武则天安了个“谋反”的罪名,满门抄斩。

    尚在襁褓的婉儿,跟着母亲郑氏被扔进了掖庭——那地方是皇宫里的“贫民窟”,住的不是罪臣家属,就是最低等的宫女,每天干的都是最脏最累的活,挨骂受气是家常便饭。

    郑氏是个硬气的女人,没被这日子打垮。婉儿刚会说话,她就用树枝在地上画字,教婉儿念“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婉儿三岁时,她把省下的粗米磨成粉,和着水调成“墨”,让婉儿在木板上练字;婉儿七岁能背《诗经》,她又偷偷找老太监借《昭明文选》,晚上就着掖庭那点昏黄的油灯,一句一句讲给婉儿听。

    有次婉儿在院子里打扫,听见几个宫女嘲笑她“罪臣的女儿,还想读书?”,她没哭,攥紧了手里的扫帚,心里想:“我不仅要读书,还要写出比你们主子还好的诗。”

    她的机会,在十三岁那年来了。

    仪凤二年(677年),武则天心情好,在宫里办了个赋诗会,主题是“剪彩花”——就是把彩纸剪成花的样子,算是宫里的春日消遣。武则天知道掖庭里有不少识字的,随口说“谁会写诗,都可以来试试”。

    郑氏知道这是婉儿的机会,连夜把唯一一件没破的布衫改小,给婉儿穿上,还把藏了多年的一支旧毛笔塞给她:“去,把你会的都写出来,别给你祖父丢脸。”

    婉儿攥着毛笔,站在人群最后,看着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