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铃声尖锐地划破了书房的宁静。
沈默按下接听键,市局刑侦支队长的声音带着一丝压抑的紧迫感传来。
近三个月,五起坠楼案,死者毫无关联,唯一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死在了老式单位宿舍楼的楼梯间里。
更准确地说,是死在了从上往下数的“第十三级台阶”上。
现场勘查结果近乎诡异:没有搏斗痕迹,死者脚上的鞋印没有丝毫偏移,仿佛只是正常下楼,却凭空坠落。
尸检报告则指向一个更令人费解的细节,所有死者在坠落的瞬间,全身肌肉都处于极度松弛状态,像是根本没有意识到危险的降临。
这些案发楼栋,全部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属于同一批“城南安居工程”。
沈默的指尖在平板电脑上划过,调出案卷资料。
最关键的一条信息跳了出来:所有涉事楼梯,均使用了同一家建材厂供应的踏板。
他放大现场照片,一张张比对。
照片旁的勘测数据显示,楼梯每级台阶的标准高度应为17厘米,但每一处案发现场的第十三级台阶,实测高度都普遍偏低,平均只有14.3厘米。
然而,当年的建筑图纸上,所有数据都精准无误,没有任何施工错误的记录。
一个微小的结构差异,五条人命。这绝非巧合。
沈默驱车赶往其中一栋尚未解封的案发宿舍楼。
老旧的楼道里弥漫着潮湿的霉味,声控灯昏暗地闪烁。
他避开了所有住户,在凌晨两点这个最无人惊扰的时段,独自站在了那道通向死亡的楼梯前。
他从勘察箱里取出便携式激光测距仪和高精度湿度传感器,将它们固定在第十三级台阶对面的墙壁上,开始连续监测。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楼道里死寂一片。
三小时后,当空气湿度计的读数缓慢攀升至85%时,异变陡生。
激光测距仪的屏幕上,代表台阶表面位置的读数开始出现微幅波动。
沈默瞳孔骤缩,他看到那块木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