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晶圆厂和光刻机厂建立(2 / 4)

走到那面巨大的落地窗前,脚下,是属于他的科技王国,秩序井然,生机勃勃。

而远方,那场迟来已久的清算风暴,终于将最后一点污浊荡涤干净,所有曾敢于挑衅、甚至试图危害他的人,都已被彻底碾碎。

他甚至不需要亲自去关注过程的细节,只需要在合适的时机,表达一个不容置疑的意志。

这就是权力。

这就是绝对的掌控。

“通知‘破壁’项目组,”

他没有回头,声音平静地吩咐,“明天的汇报会,提前到七点半,我下午要飞北京,见几个人。”

“是,老板。”

秦峰躬身应答,悄然退下。

“陈默,北京那边的行程安排好了吗?”

在秦峰离开后,严飞转身看向陈默。

助理陈默迅回应:“已经安排妥当,老板!

第一位是张振华老先生,原中芯国际的元老,75岁,退休在家五年了;第二位是李爱娟教授,清华大学微电子所退休的博导,今年68岁;第三位是赵东升工程师,曾在asl工作过,后来回国,现在62岁,据说身体不太好,在家休养。”

严飞点点头,沉声说道:“这三个人,一个都不能少,张老的产业经验,李教授的学术功底,赵工的海外技术背景,缺了谁,咱们这晶圆厂和光刻机厂都玩不转。”

北京,海淀区一个老旧的单元楼里,严飞敲响了张振华家的门。

开门的是个精神矍铄的老人,穿着朴素的中山装,手里还拿着份报纸,笑着问道:“你找谁?”

“张老您好,我是严飞,从深安来的,想跟您聊聊晶圆厂的事。”

严飞恭敬地递上名片。

张振华眯眼看了看,语气平淡:“退休多年,不问世事,你请回吧。”

严飞没有退缩,笑着说道:“张老,我知道您曾主导建设国内第一条8英寸晶圆生产线,如今我们想自己做光刻机,造晶圆厂,不再受制于人,这事,没您这样的老将坐镇,成不了。”

老人沉默片刻,最终让开门,“进来说吧。”

客厅简朴,墙上挂着几张旧照片,记录着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沧桑。

严飞没有绕弯子,直接摊开计划书和资金证明,沉声说道:“我们一期投入35亿,二期预留5o亿,土地和政策都批了,只缺一个掌舵人。”

张振华翻看着计划书,手指微微颤抖道:“年轻人,你知道这有多难吗?当年我们拼尽全力,还是落后国际十几年,现在你们凭什么?”

“凭我们敢砸钱,敢拼命,更凭现在国内市场和国家支持的力度前所未有。”

严飞语气诚恳道:“我们不求一步登天,但求脚踏实地,从成熟工艺做起,一步步追。”

张老长叹一声,眼中泛起泪光,坚定地说道:“我这一辈子,最放不下的就是这件事,好,我跟你去深安,不过光我一个不够,你得把李爱娟和赵东升也请来。”

次日,严飞来到清华大学附近的教职工小区。

李爱娟教授比想象中更显年轻,戴着金丝眼镜,气质优雅。

她正在院子里浇花,听到严飞的来意后,微微一笑:“小严啊,我退休后带带孙子,写写毛笔字,很惬意,为什么还要去折腾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