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万古帝王执教记(2 / 2)

析人物命运鞭辟入里,并经常提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大胆发表见解。“若你是魏征,面对太宗皇帝的怒气,当如何进谏?”“如何看待玄武门之变?试从不同角度分析。”他的课堂充满了思辨的火花,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锻炼了批判性思维。

嬴政是“程序化教学”的坚定贯彻者。他的教案精确到每分钟讲什么内容,使用什么教具,提出什么问题。课堂节奏严格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绝不拖堂,也绝不允许学生打断他的教学流程提问。“疑问,留待课后答疑时间,按序提出。”他的教学如同运行一套精密算法,高效、准确,但缺乏即兴的互动与温度的交流。

对于如何评价学生,四位皇帝手中握着完全不同的“尺子”。

朱元璋的期末考评是一场“技能大比武”。学生们需要在他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一小块地的种植任务,或者制作一件简单木工、陶艺作品。“甭跟咱说你会背《农政全书》,把你种的这萝卜给咱看看!长得水灵,就是好学生!”实践成果是他衡量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

乾隆的考评则是一场“综合素质展示”。学生需要提交一份艺术鉴赏报告,要求文笔优美,见解独到;或者在课堂上进行一次限定主题的才艺展示,如朗诵、书法、国画等。“字迹工整,仪态大方,谈吐有物,方可得‘优’!。”他看重的是学生外在气质与内在修养的整体提升。

李世民的考评方式最为多元。既有关于兵法韬略、历史事件的笔试,也有模拟情境的领导力小组任务,甚至还包括体能测试(如长跑、投壶、射箭体验)。“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综合表现优异者,方为之上才。”他旨在考察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应变能力。。

嬴政的考评简单直接——标准化试卷。题型固定,答案唯一,评分标准极其细化,甚至作文也有严格的格式和字数要求。“九十分者,即为达标;九十五分以上,可为优秀;不及格者,需重修。”在嬴政这里,知识被量化为冰冷的分数,公平、清晰,却也略显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