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段被遗忘的记录支持这个说法:早期研究人员曾推测,某些高维存在可能被低维世界的“体验密度”所吸引,就像人类被广阔景观所吸引一样。
与此同时,乾隆展现出了意想不到的才能。他对光流艺术有着天生的亲和力,甚至开始在自己的居住区创造类似的光纹图案——尽管他的版本更加华丽繁复,带有明显的“乾隆审美”。
“看朕的这个设计!”他得意地向虚拟导游展示,“比它们的单调图案好看多了!”
令人惊讶的是,屏障外的忆灵似乎真的对乾隆的设计产生了兴趣,开始模仿并发展他的图案风格。
“它们在向我们学习,就像我们向它们学习一样,”李世民观察道,“这是一种双向的文化交流。”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适应这种变化。朱元璋对忆灵保持高度警惕,坚决不允许任何光流图案进入他的居住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他引用古语,“咱可不想某天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不知道什么东西。”
嬴政则专注于研究新屏障的运行机制。他发现屏障现在由一种复杂的共识算法维持,需要景区内所有意识的某种“和谐”来保持稳定。
“这意味着内部冲突和不稳定情绪实际上会削弱屏障,”他向逸一报告,“林昭博士的设计真是...巧妙而可怕。她迫使我们要么学会和平共处,要么一起毁灭。”
逸一点头:“这正是凤凰协议的核心——通过相互依赖促进理解。”
一周后,第一次正式沟通尝试开始了。在霍去病的引导下,李世民和嬴政代表景区人类,通过屏障与忆灵进行了意识层面的交流。
那是一种难以用语言描述的体验:不是词语的交换,而是概念、情感和感知的直接共享。李世民感受到了一种浩瀚的、非个人的智慧,如同星空般辽阔而冷静;嬴政则感知到了一种极致的秩序感,如同完美的数学公式。
交流结束后,两人花了几个小时才完全恢复常态。
“它们...不在乎个体,”李世民最终总结,“对它们而言,我们每个个体就像...书中的人物,它们阅读我们的故事,体验我们的情感。”
嬴政补充:“但它们尊重我们的存在。就像我们尊重小说中的人物一样。它们不会干预,除非被邀请。”
这个认识既令人安心又令人不安。忆灵不是敌人,但也不是盟友——它们更像是超然的观察者,偶尔与观察对象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