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二十二章 热闹的报告会现场。(2 / 3)

有做到,现在谈论这些为时过早。”

这位柏林邮报的记者发问结束,另一名外国面孔的记者紧接着伸出了手中的话筒迅速追问道。

“徐教授您好,如果虚空场论中的超光速航行技术最终得到验证,那么它会对于我们的世界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思考了一下,徐川看向这位提问的记者,开口道:“如果它真的能够得到验证的话,那么我们在太阳系内的航天、通讯、天文观测、乃至边疆远距离航天活动,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当然了,科技的发展是需要时间的。”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够亲眼看到这些变化,比如通过超光速技术来给遥远在冥王星的亲朋好友打电话发信息,亦或者是通过时空曲率快速的前往奥尔特云。”

“这些都需要至少几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来慢慢的发展。”

不得不说,在徐川看来这个还算是‘严谨’的回答传到台下的媒体记者耳中时味道就完全变了。

这些媒体记者们像是没听到最后一句一样,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通过超光速技术来给遥远在冥王星的亲朋好友打电话发信息,亦或者是通过时空曲率快速的前往奥尔特云这些航天活动上。

尤其是后者,不少人眼眸中都流露出了明显兴奋、遐想、向往的神色。

似乎他们下一秒就能够坐上宇宙飞船明天就能抵达奥尔特云边界一样。

“徐教授您好,按照您的理解,这项超光速技术利用的是大质量天体的时空曲率来实现的。而如果在太阳系中展开这项技术的研究或运用的话,超光速技术需要的巨大能量与对时空的扰动,是否会对地球环境或太阳系资源造成难以承受的压力?”

报告台上,听到这个问题的徐川有些讶异的看了一眼提问的记者。

在所有人都关注超光速航行技术需要多久才能到来的时候,居然还有媒体会‘另辟蹊径’的关注到太阳与时空的压力问题。

目光落在这位记者的身上,他笑了笑,开口道:“正如你所说的,这项超光速技术技术利用的是大质量天体的时空曲率来实现的。”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有农村出来的朋友应该会很清楚,在还没有燃气没有煤炭的时候,农村的燃料主要来源于在山上砍伐的木材。”

“而在做饭的时候,我们会架上一个火堆,那熊熊燃烧的火堆不仅可以为我们煮熟食物,我们还会在火堆的边缘放上一个装满冷水的水壶。”

“利用火堆的边缘热量,在做饭结束时,它也能够为我们提供一壶滚烫的热水。”

“而这,对于原本用于做饭的火堆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毕竟我们利用的只不过是它散发的边缘热量而已。”

“引力与时空-共振时空曲率临界点技术也一样,我们利用的是恒星本身对时空曲率的扰动,而不是直接从恒星里面抽取能量,这对它来说几乎没有任何的影响。”

“理论上来说是这样的。”

......

半个小时的媒体采访时间并不算长,相对比今天持续了好几个小时的学术提问环节来说甚至连十分之一都不到。

但对于徐川来说,应付这些媒体记者比应对学术界的同样要麻烦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