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声音响你有理”
的无效输出,连桌子都懒得拍了——反正拍了也定不下条款,不如省点力气晚上啃树皮。
有次秦军代表带来半袋炒豆子,边算账边往嘴里扔,嚼得咔嚓响。
联军代表看馋了,伸手去抓:“分点,算抵欠的那文钱。”
秦军代表一巴掌拍开他的手:“一文钱哪够?得两文!”
最后两人蹲在地上分豆子,一颗一颗数着“你三颗我两颗”
,把“军费支”
忘得一干二净。
破庙的门槛被他们蹲得光滑如镜,连路过的蚂蚁都知道,这里的谈判早成了“换个地方吃干粮”
的借口。
打仗的九日更像“散步”
:秦军士兵列队走到城下,步伐慢悠悠的,把昨天捡的树枝堆成小堆,点燃当“烽火”
——火苗窜得比人高,浓烟却轻飘飘的,更像在给联军“报时”
;然后就蹲在旁边烤红薯,红薯是从双方约定“共享”
的地里挖的,埋在火堆旁,香气能飘到城头。
联军在城头探出脑袋,看红薯快熟了就扯着嗓子喊:“分我们两个!
不然放箭了!”
喊完还真拿起弓箭比划两下,箭却故意往火堆旁边的空地上射。
秦军扔上来两个焦糊的,外皮黑黢黢的还沾着灰,联军接住了捏着鼻子回骂:“能不能烤熟点!
焦的致癌!”
骂归骂,转头就掰开红薯,连皮都吃得干干净净。
最“激烈”
的一次,是双方为了争一块平整的晒谷场,各出百人站成两排互瞪。
秦军前排的士兵冻得直跺脚,联军后排的偷偷搓手取暖,瞪到太阳落山,谁也没先动手——谷场谁也没占,留给了觅食的麻雀。
收兵时秦军喊:“明天带点柴火,烤红薯用!”
联军回喊:“多带两个红薯,昨天的没吃饱!”
秋风卷着他们的声音跑远,把“打仗”
的严肃吹成了“约饭”
的热闹。
叶嬴烈和楚凡的“主帅范儿”
早就没了。
谈判时叶嬴烈在营里教士兵编草鞋,楚凡在城头教伤兵放风筝;打仗时叶嬴烈拄着拐杖在阵后督战,其实在数天上的云;楚凡举着天机剑喊“冲啊”
,脚步却没挪地方,眼神瞟着秦军营地飘出的炊烟——闻着像在炖野菜汤。
日子一天天过,双方的循环成了“生存本能”
。
秦军把西南的织布手艺教给联军,联军把中原的种麦技巧教给秦军;叶嬴烈派人修补联军那边塌了的桥(方便自己打水),楚凡让人帮秦军加固漏雨的营帐(免得对方士兵冻病了没人吵架)。
九日一轮的循环里,杭开城的士兵开始互相通婚——秦军的小兵娶了联军的洗衣妇,联军的伤兵嫁了秦军的军医。
叶嬴烈和楚凡撞见了,也只是瞪一眼,然后假装没看见。
连谈判代表都成了亲家,吵架时还不忘叮嘱:“明天让你家娃送两筐萝卜过来。”
秋末的冷风吹起时,双方终于在一件事上达成一致:“先过冬,开春再谈。”
秦军和联军合伙在城外搭了个大草棚,把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