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 东京夜市(1 / 7)

    说起来,吴大哥算是促成这桩姻缘的媒人,理应吃他和素素的喜酒,乔大宝诚挚相邀。

    吴铭以经营店铺脱不开身为由婉拒了:“喜酒我就不吃了,届时备几样好菜送至你家,权当贺礼。”

    宋代民间的婚丧嫁娶,客人多赠物而非送钱,礼金蔚然成风是明朝以后的事。

    乔大宝惊道:“使不得!吴大哥为我和素素牵线,大宝合该备一份谢媒礼才是,哪能再让大哥破费!”

    “既是大喜的日子,贺礼少不得。我非媒人,何须谢礼?你夫妻二人今后多多光顾小店,足矣。”

    “这个自然!素素最爱吃贵店的卤肉,即便吴大哥不说,我二人也一定常来!”

    乔大宝一口应下,挑起担子欢欣离去。

    ……

    吴记川饭的雅间每日只能接待四桌客人,等九月开始经营夜市,可提升至六桌,按每桌平均消费六七贯算,单是雅间,每日就有四十贯的进账,一个月便是一千两百贯!

    论赚钱,还得是高端餐饮啊!

    来吴记雅间用饭的食客非富即贵,既有出身名门的士子,也有在朝为官的士大夫,不过短短三天,雅间的墙上便已题下十余首形形色色的诗词。

    吴铭看着满墙的墨字,颇有些头疼。

    宋代文人随处“涂鸦”的风气犹胜前朝,东京的酒楼食肆和寺庙道观里,几乎没有一块墙壁可以幸免。

    香火旺盛的宝刹尤其不堪其扰,往往头一天刷完墙,次日便遭写满,庙里的和尚试图阻拦,不仅没有成功,反被指责刷墙太勤,辱没了之前的佳作。

    在本朝文人看来,在公共场所的墙壁上题写诗词实乃天经地义。

    当然,绝大多数店家都乐见名人雅士留下墨宝,不受待见的是无名之辈的酸诗俗词。

    吴铭现在有点理解同行们的感受了。

    照这个趋势下去,只怕不等二苏、王安石、梅尧臣等诗词大家光顾,这墙上便已无落笔之处。

    得想个办法才是……

    墙是不能刷的,太得罪人了。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