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扩建的方案,连带着讨论了科举的一些变动。
整体的摒弃浮躁、华丽的文风,罢诸科、词科等,并在省试中罢贴经、墨义,重策论,再次诗赋。
对科举考试做了一个初步的调整,以后还要更近一步的拆分,同时将科举与做官分开。
也就是建立如同现代一般的考大学的制度,想当官再另行考试。
毕竟王言主政的国子监,就是在往大学的方向展。
但现在的人们学习都是为了当官,哪怕是现代时候,学习也是为了出人头地,这与教育的本义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这算是一次小小的改动,是王言提出来,政事堂的各位大臣们完善的。
他的说法当然很激进,范仲淹等人再缓和一下,具体的安排基本上也符合王言的预期,必要善用开窗理论。
就好像他最开始要钱的时候,说的相当庞大,但最后要下来的,不过只有三个书院,以及各个县开设两所官学,一所可容两千人,其中有一千人为女童蒙学名额。
一所可容纳千人,接受蒙学以后的进阶教育。
当然这个数目不是定死的,毕竟很多县的人口也用不到这么大的学堂,没那么多的学生。
至于补贴之事,也有了着落。
蒙学不必交束修,纸笔免费,学生自己吃喝就行。
进阶教育的书院,则是不收束修,其他的学杂、吃喝自理,说白了就是给学子提供一个上课、学习的地方,学的怎么样不管。
这是真正给百姓们的福利,大大的降低了读书的成本。
有钱人家的孩子,当然是去那些有名的夫子自己开设的书院去。
甚至就连资本积累阶段,要吃糠咽菜的小地主的家庭的孩子,大多也不会选择去官方的福利书院的。
大班授课和小班授课,有战绩的名师,和没名声的不第士子,如何选择,人们当然是有数的。
对于大宋来说,这已经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不过王言给出了招,地方盖学校可以找大户化缘。
至于长久的笔墨纸砚的支出,一样可以化缘。
王言相信,地方大户会给他这个面子。
而另一方面,他也要开设笔墨纸砚的工厂,进行大规模的制造,把价格打下来。
不追求质量,只要不是太过差劲,能用就行。
现在公文已经下,明年秋天以前,各个县城,必须把这两所书院建起来。
谁完不成这个kpi,那到时候就要看他们的命硬不硬了……
“武学设立在此地,狄公以为如何啊?”
汴京西城外,王言挥手指着面前的一大片土地。
在他的旁边是又一次卸任赋闲在京的狄青,后边,是一堆的官吏。
有国子监的,有开封府的,也有县官,更有枢密院的、三衙的文武官员,还有工部、将作监等等,老大的一票人。
王言站在最前边,跟狄青并肩而立,挥手之间,很有一种指点江山的意气风。
“是否大了些?”
狄青有些不太确定。
“军校,自然是要大些的。
总要跑马、演武,若是小了如何施展的开?”
狄青点了点头:“言之有理。
那便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