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五三章 回归(3 / 7)

不敢欺压良善,四是从立国开始,就没有说过假话,也没有朝令夕改。

这一点点的,就养出了政府的权威性。

移民,不是因为草原上的人不够。

辽国的人口有将近一千万,这些年因为打仗、内乱等等原因,死了许多人,还有被金国掳走了许多,那也还能剩下七八百万。

这些人口,全部都被华夏接收了,金国并没有抢人。

因为他们现在维持自己的那点儿人口已经很难,再吸纳数百万的辽国人口,不用派兵去打,只封锁了贸易,他们自己就崩了。

真正的原因是为了促进民族融合,以及防范辽国旧民作乱。

他往草原上移民两百万人口,同时也会在那边移民两百万人口来到中原生活。

让不会放牧的人学放牧,让不会种地的人学种地,绝对不会生什么草原自治草原。

那是培养新一代的草原大部落,是给自己找麻烦。

他要移民汉人过去,双方通婚融合,加大贸易,将生活方式等等都传播出去,还要兴建学社,培养北方的人才,让他们到别的地方做官,如此时间一长,有个两代人就差不多彻底将北方融入进来。

南方那边差不多也是如此,自从华夏二年派兵南下,一步一步稳扎稳打的向南推进,到了华夏五年,已经彻底的荡平了原本的反叛势力,抄了那些大户的家,整个地方全都梳理了一遍。

还有吐蕃以及大理这两个地方需要拿下,不过却也无需过多关注。

吐蕃确实不好办,毕竟高原地区,华夏的部队开过去干仗难度太大。

所以最好的方式,还是经济制裁,通过几十年的贸易,让吐蕃诸部形成依赖,到时候收服就是自然而然。

至于大理,还是那句话,他们只是靠着地形的优势偏安一隅。

山河地貌,气候环境,还有丛林中的危险,水土的不服,都是阻挠大军开进去的关键。

不过问题不大,扫平南方不臣的部队并没有回归,而是直接开到了同大理的边界地区。

就近驻军,招募当地人开始训练新军,同时慢慢的向前推进战线。

积极联系大山中的各民族部落,与他们通商,给予优握的条件让他们下山聚居。

就这么不疾不徐的推进,无论是粮草物资,还是战兵的性命,都是消耗最小的。

只需十年八年的,就能灭了段氏,神州一统,南北一家。

主要问题,还是针对南方的大开。

因为这一次没了靖康耻,没了宋室南迁,开南方不再是一种自然而然,而是成了必要主动的任务,这任务落到了现在当权的王言头上。

南方的资源是十分丰富的,自有其开的必要性。

而开的最好方式,无过于加大贸易,加强物流效率。

让大山中的东西出来,让大山外的东西进去。

如此,开的方式自然无需多言,只有修路一途。

南方多山,尤其巴蜀等地,路更难修,基本都是拿人命去填。

不过没有关系,因为劳役队伍十分壮大,不光是南北方的反叛势力,还有辽国的那些被重做劳役的战俘,另外还有一些各个地方犯了重罪的人。

有犯罪事件是没办法的,毕竟千年后哪哪都是摄像头,管的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