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胡同人(1 / 3)

婚礼结束。

宾客们基本上都是住一晚返程了,当地的就是吃一顿便饭。

京城的秋天很不赖,凉爽的很,秋日的阳光很温暖,色艺。

帝都的秋天,向来是低调中的奢华,不张扬,却处处藏着故事。

余磊沿着什刹海漫步,秋风拂面,凉意很浓。湖面波光粼粼,岸边金黄的银杏叶铺满小径,偶尔有几片叶子轻轻落在肩头。

“宁静”,“喧嚣”,竟然能在同一个空间,时间。

京城的秋天,不同于南方的温婉,也不像北方的肃杀,它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像是历经沧桑的老者,沉稳而从容。

老城根,胡同。

他喜欢这样的季节,也喜欢这样的京城。

物价很贵吗?

不。

走累了,他走进一家藏在胡同深处的面馆。

店面不大,甚至有些老旧,但门口却排着长队。

他跟着人群慢慢挪动,耳边传来老板与顾客的对话,浓浓的京味儿。

“来一碗刀削面?卤子多加点?”

“对,再来个炸馒头片。”

余磊点了一碗刀削炸酱面,价格是11元。

筷子一搅拌,酱料沾满面条。

“嗦”。

“爽。”

面条筋道,肉酱浓郁,配上几片卤牛肉和一碟小菜,吃得他满头大汗。

加肉,加菜一7块,18块这么老大碗,份量是真足,饱饱的。

这碗面,是京城最真实的烟火气。

“18块钱,吃得这么好,真是值了。”他心里想着,手不自觉的抹了抹嘴角的油。

帝都的房价动辄十几万的房子面前,一碗面却依旧亲民,这大概就是京城胡同的魅力吧。

就像初恋一样,不能深挖,因为美好,等你真追究了,八成都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破事。

京城和很多老城市一样,有通病“城中村”。胡同里都是老人,底层互害的修罗场。

很多老胡同人喜欢用有里有面标榜自己,跟东北人的豪爽实诚其实没区别,都是道德标准,既然是标准,那就有人做不到。

很多老胡同人因为讨厌外地人,又拿外地人办法,再加上小时候不懂事就知道玩,他们小时候对胡同其实没什么认识,把仅有的一点玩的回忆过度美化后,编造了一个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完美的老京城城,用以麻痹自己。

浙江老人也讨厌外地人,可是人家真的勤快啊,六七十,七八十还在干活,做买卖的比比皆是。

但是京城不同,尤其南城那种条件不好的胡同,就是这幅模样。

胡同里的物价不贵。

走出面馆,余磊在胡同里晃荡。

路边的小摊贩叫卖着新鲜的水果,苹果两块钱一斤,三轮车起步价八块。

在京城,很便宜吧。

实惠,实在。

他买了两个苹果,边走边啃,“嘎嘣脆”。

他想起“高冷”的刘娟娟,何必呢?演戏演一辈子,讨好,所谓“强者”,活在别人定义里。

而真正的强者,是能在喧嚣中保持清醒,在浮华中守住本心的人。

自己的人生,自己来丈量。

很多京城胡同里长大的说,老街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