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腊月,金陵城笼罩在一片银装素裹之中。顾晚舟的心境却如同暖阳,在传统艺术的滋养下愈发丰盈。她对凡人智慧的理解,从宏大的哲学思辨,深入到微观的指尖技艺。
在顾承安的引荐下,顾晚舟来到了金陵最古老的一条巷子里,拜访一位年迈的制笔匠人——王德寿老先生。王老先生是金陵毛笔制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生只做一件事——制笔。
制笔工坊是间老旧的平房,屋檐下挂满了晾晒的羊毫、狼毫,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胶水和墨香。王老先生坐在案前,花白的头发一丝不苟,老花镜下,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正在细致地梳理着笔毫。
“王老先生,晚辈顾晚舟,特来拜访。”顾晚舟恭敬地行礼。
王老先生抬起头,眼神有些浑浊,但当他看到顾晚舟时,眼中却闪过一丝凡人特有的慈祥:“哦,是顾家的小丫头啊。听承安说,你对制笔感兴趣?”
顾晚舟微笑着点头:“晚辈对王老先生的‘匠人精神’,充满敬意。”
王老先生笑了笑,没有说话,只是示意顾晚舟坐下,然后继续他手中的活计。他从一堆纷乱的兽毛中,精准地挑拣出符合要求的毛料,然后一遍遍地清洗、梳理、齐峰,每一个步骤都一丝不苟,仿佛在对待一件稀世珍宝。
“制笔,是件苦差事。”王老先生的声音有些沙哑,却充满力量,“一根好笔,需要千挑万选的手,需要上百道的工序,需要制笔人一辈子的心血。它不仅仅是一支笔,它是匠人的生命,是凡人智慧的结晶。”
顾晚舟静静地看着王老先生。她作为“长生者”,从未如此近距离地感受过凡人对“一生一世”的极致坚守。她曾见过无数凡人追求效率、追求变化,而王老先生,却用一生的时间,专注于一支笔。这份执着,让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季辰则在一旁,他的PAD上,“凡人生命价值指数”和“匠人精神指数”正在不断飙升。他尝试用他的数据模型去解析“一生一世”的效率与价值,却发现这种“非效率”的坚守,却蕴含着超越任何数据计算的“生命厚重感”。他感受到了凡人生命中那种“有限”带来的“无限”价值。
——
**【笔尖的传承:生命的重量与智慧的延续】**
顾晚舟尝试着学习制笔,她学着王老先生的样子,挑毛、齐峰。然而,她发现制笔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凡人经验的积累和指尖技艺的精微。她的手,虽然灵活,却缺乏王老先生那种经年累月磨砺出的“老道”。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