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的哀伤,正是古曲《关山月》。笛音如丝如缕,仿佛描绘着边关冷月高悬,照彻万里荒漠,带着戍边者无尽的寂寥与思乡之情,缓慢的节奏如同沉重的脚步,偶尔的旋律跳进,又似心中涌起的波澜,闻之令人心弦为之颤动。
冉闵等人目送那五彩祥云消失在云天之际,心中百感交集。他们知道,吴笛此行,绝非简单的“劝说”。那展露出的“金仙大圆满”的修为,便是他此行最大的底气,也是最后的“道理”。
……
幽州,蓟城以南,燕军大营连绵数十里,旌旗招展,刀枪如林,肃杀之气冲霄。中军大帐内,慕容恪正与麾下大将高开、鲜于亮、慕舆根等人商议军情,推演南下进攻冉魏的路线。
突然,一阵若有若无的笛音,穿透了营垒的喧嚣,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
这笛音不激昂,不慷慨,反而低沉苍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正是那曲《关山月》。笛音仿佛带着魔力,勾勒出天山明月,苍茫云海,万里长风度过玉门关的寂寥景象。那旋律中的沉重与哀伤,如同冰冷的月光,悄然渗入营中每一个士兵的心底。
燕军士卒,多为鲜卑牧民或各部牧奴出身,被征召离家,先是从辽西到龙城,如今又南下幽州,常年征战,远离熟悉的草原和亲人。此刻听到这充满思乡之意的笛曲,许多人都不由自主地停下了手中的动作,怔怔地望向笛音传来的方向。
不知是谁,先是低声哼唱,继而声音越来越大,汇成了一片低沉而悲凉的合唱: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这诗句,如同为他们量身打造,道尽了他们心中的苦楚与思念。想着远方年迈的父母,或许正被部落贵族欺凌;想着许久未见的妻儿,不知是否安好;想着茫茫草原,那自由驰骋的日子仿佛已是前生……越来越多的士兵眼眶湿润,泪水无声滑落,整个燕军大营,竟被一股浓得化不开的悲伤与思乡情绪所笼罩,士气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跌落谷底。
“何方高人雅士,在云中有此雅兴,娱我大军?”
一个清朗的声音骤然响起,打破了这悲伤的沉寂。正是慕容恪麾下智将皇甫真!他修为不俗,心志坚定,率先从笛音意境中挣脱,察觉不妙,立刻出声,意图惊醒众人。
这一声,也确实惊醒了慕容恪、高开、鲜于亮、慕舆根等将领。他们回过神来,脸色顿时变得无比难看。军中士气竟被一曲笛音影响至此!
慕容恪猛地抬头,目光如电,射向空中笛音传来之处。
只见军营上空,不知何时,多了一朵五彩祥云,瑞气千条,霞光萦绕。祥云之上,一位青衫文士卓然而立,面容俊朗,气质超然,手中正横着一支玉笛,方才那撼动人心的《关山月》,正是由此而出。
“止!”吴笛放下玉笛,轻轻吐出一个字。下方的合唱与骚动,竟随着他这个字,奇迹般地平息下去,所有士兵都下意识地屏住呼吸,望向空中那如仙如神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