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箪食壶浆(1 / 2)

然而,这一次的进军,与以往任何一次北伐,乃至他们生平所经历的任何战事,都截然不同。

义帜所向,箪食壶浆

大军刚出野王城不过三十里,抵达第一个目标——一座名为“沁阳”的坞堡时,祖逖便感受到了这种不同。

沁阳坞堡墙高池深,由当地投靠匈奴的汉姓豪强张氏把守,聚集了数千私兵部曲,原本预计会有一场硬仗。然而,当祖逖的前锋营抵达堡外时,却发现堡门竟然洞开!数十名衣衫褴褛但眼神兴奋的汉子押着几个捆得结结实实、鼻青脸肿的人迎了上来。

为首一人激动地喊道:“可是祖逖将军的天兵?俺们是沁阳的佃户!张老贼和他那几个匈奴主子,昨夜已被俺们拿下!堡里的粮仓、武库都封好了,就等将军来接收!”

原来,河内公审、分田的消息早已像长了翅膀一样传到沁阳。堡内的佃户、奴仆暗中串联,趁夜发难,杀了负隅顽抗的堡主和匈奴监军,打开了堡门。

祖逖骑在龙马上,望着眼前这群“义民”,又看了看那洞开的、原本需要付出巨大代价才能攻破的堡门,心中感慨万千。他挥了挥手,下令部队接收坞堡,清点物资,安抚百姓。同时按照既定政策,当场宣布在沁阳推行分田令,引得万民欢呼。

类似的场景,在刘琨的南路大军中也不断上演。

豫州,燕县县城。

刘琨大军尚未抵达,县城内的义军首领——一位曾在庾亮军中担任过队主的汉子,就已派人送来详细情报:守军兵力、布防图、粮草位置、乃至哪个城门守将可以策反,一清二楚。更有数百青壮百姓自发组织起来,准备了担架、食水,等在城外准备助战。

当刘琨下令攻城时,被策反的南门守卒突然倒戈,打开城门,义军与百姓蜂拥而入,里应外合,守军瞬间崩溃。那个可策反的守将,甚至在混战中亲手砍下了负隅顽抗的县令头颅,前来请功。

民心如水,载舟覆舟

随着扫荡战的进行,祖逖和刘琨愈发深刻地体会到“得道多助”的含义。

他们的军队,不再像是传统意义上孤军深入的客军。他们所到之处,仿佛不是进入敌占区,而是回到了“主场”。

敌情了如指掌:沿途村落、山野之间,总有义军的探子或是普通的樵夫、渔民,将周边胡虏据点、世家坞堡的兵力、动向,甚至小道捷径,主动告知,比最精锐的斥候探查得还要详尽。

补给意外顺畅:尽管军中有随行的后勤车队,但时常有当地百姓自发箪食壶浆,送来不多的粮食、菜蔬,甚至只是几碗清水,表达心意。一些被清算的豪强粮仓,也由熟悉情况的义军或百姓引导,迅速被接收,转化为军粮。

兵源得到补充:许多青壮年亲眼看到黑山军纪律严明,听到分田分地的政策,主动要求加入军队,希望能为自己、为家人打下一个更安稳的天下。祖逖和刘琨谨慎地吸纳其中部分精壮,编入辅兵或补充战损。

一日傍晚,祖逖大军在一条河边扎营。他与副将李农巡视营地,看着远处山道上,仍有百姓打扮的人在与军中哨兵交谈,显然是在传递消息。

祖逖抚着长须,望着西坠的残阳,喟然长叹:“忆昔吾与士稚(刘琨字)闻鸡起舞,立志北伐,克复中原。历经坎坷,屡遭挫败,何曾想过,有朝一日,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