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人心长城(3 / 3)

>"

辽阳城门揭幕时,吴笛亲手将金钥匙交给胡汉双户主:鲜卑牧人巴图和汉人铁匠赵大。

"

知道为何城墙筑成波浪形?"

贾诩指着远处匈奴骑兵的烟尘,"

胡人骑兵冲到这凹处,就会撞上自己人的箭——"

话音未落,城头已响起胡人自组的弓弩队呐喊:"

放箭!

别让匈奴狗毁了我们的苜蓿地!

"

巴图原本是阴山北麓的游牧民,每年冬季都要为草场愁。

新政策实施后,他带着全家参与辽阳城建设,分到了5o亩草场+3头牛+5只羊。

如今他的苜蓿草场亩产是野草的3倍,冬季再不用迁徙,儿子还在汉学堂学会了记账。

乌桓长老起初抗拒汉人的耕作方式,直到张辽示范了粪肥循环系统——汉民的农田废料变成牧草肥料,乌桓人的羊群因此多产三成羔羊。

现在部落主动要求加入“农牧联盟”

,甚至用羊毛换汉人的菜种。

老匈奴人阿台曾是部落神射手,如今在进疆城当弓箭教头,月领8oo文钱。

他说:“以前射雁是为活命,现在射靶子能换盐铁,孙子还能学《论语》。”

赵大原是袁绍地盘上的佃农,逃荒到并州后参与筑城,分到一套波浪形城墙边的石屋。

地契用火漆烫印防伪,能去官仓换盐铁。

他咧嘴笑:“这屋子冬天暖,夏天凉,比老家土坯房强十倍!”

林娘带着女儿逃难至白道城,程昱将她们编入“胡汉纺织组”

,用汉家织机改良羊毛工艺。

现在她织的混纺毯子能卖高价,女儿还免费学《千字文》。

战时失去父母的十几个孩子,被庞统编入“牧羊学堂”

,上午放羊,下午学算数。

最大的孩子阿狗已能帮胡商核算羊毛账目,月赚5oo钱。

贾诩将预防冻疮的辣椒药膏混入粮食配额,鲜卑人起初嫌弃“汉人怪味”

,后来现抹了能扛零下三十度寒风,现在主动用羊毛交换。

云中郡官学传唱的“筑城得糖甜如蜜,不帮单于做奴隶”

,让胡童自劝阻父辈劫掠。

已有37名胡童通过汉语试,全家多领5只羊。

辽阳城每月初一的互市,汉民用铁锅换胡人羊毛,程昱定的“三筐毛换一口锅”

标准,比匈奴商队公道十倍。

汉匠王铁柱娶了乌桓姑娘阿兰,多分十亩地。

婚礼上两人同饮“胡汉合卺酒”

——汉家米酒兑马奶酒,象征“你中有我”

春耕时,匈奴游骑偷袭辽阳城,却被巴图带牧民持弓逼退——他们怕烧了刚种的苜蓿地。

贾诩轻笑:“这才是真正的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