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二圣大讚,袁易储君?(1 / 4)

红楼帝业 挽铖 2292 字 2天前

第273章二圣大讚,袁易储君

泰顺帝携了袁易,告退出清溪书屋,復乘明黄亮轿乘舆,仪仗逶迤,往凝春堂向皇太后请安而去。

书屋之內,顷刻间復归一片寂静,唯余窗外风拂竹叶之颯颯,与溪流淙淙之清响。

景寧帝並未即刻重拾案头的那捲宋版《周易》,只缓缓端起身旁一盏温热的茶水,以盖轻拨浮叶,徐徐呷了一口。

清茶入喉,唇齿留香,他的心神,却不在茶味之上,而是沉浸於方才那场临时起意的考较之中,细细回味著袁易的两番奏对。

这位御极六十一载、歷经风雨、学识渊博的一代雄主,虽已是颐养天年之身,其目光之锐利、思虑之深邃,却非常人可及。

適才他看似隨口问出的两个问题,实则皆经深思熟虑,暗藏机锋,皆是检验一个皇子心性、格局、智慧的试金石。

第一个问题,他引用《繫辞上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借天地喻人世,真正问的是:人如何通过理解天地秩序,来確立自身的社会身份与道德责任

袁易在奏对中,强调天地秩序不可逾越,人需承认並遵守社会中的尊卑分工(如君仁、臣忠、子孝),本质是儒家“正名”思想。他既反对逾越本分,也反对消极逃避责任,呼应《中庸》“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的理念。他又引用《周易》“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说明即使身处低位,也可通过俭德修炼尊荣,揭示了儒家重要的悖论:外在地位有高下,但道德尊严可通过自我完善超越世俗等级。

袁易的奏对符合儒家正统,强调了“守卑位”並非被动屈服,而是主动修德以成圣贤,又指出君主需有“仁”的约束,也为弱者提供了精神出路。

这番奏对,完美符合了“经筵奏对”的理想標准。

第二个问题,景寧帝引用《周易革卦》“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问:治理国家,究竟应该在什么时候选择“变革”,什么时候选择“不革”怎样才能像汤武那样,让一场变革被称为“顺天应人”

这个问题確实分量极重,回答得好,是“明君圣主”;回答不好,就可能被视为“离经叛道”或“顽固不化”。

袁易的奏对非常谨慎、周密、深刻。

他首先否定了激进、盲动的变革思想,將变革置於客观规律之下。

他提出了“革”的必要条件:当察天道之变,观人心之向。

他又强调“守常”的同等重要性,日常治国尤重“不易”之理,不能只谈变革,而忽视了常態治理中需坚守的根本原则。无论制度如何微调,爱护百姓、敬畏规律这个核心是不能变的。

他总结了方法论:揆诸天理,验於人心,顺势而为。

他指出了终极目標:崇德广业,天下安寧!

袁易的奏对,可以概括为:治国之道,要在守常与变革之间取得平衡。常態下要坚守仁爱百姓的核心原则;只有当旧制度腐朽、违背天理人心时,才应果断变革。而无论变与不变,其判断標准都是客观规律和民心,最终目的是为了天下的长治久安。

这番奏对,准確地抓住了“变”与“不变”这对核心矛盾,並给出了一个系统的、辩证的框架,证明了他具备从宏观层面思考国家命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