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也不出所料。传我命令,密切监视他们的动静。”
青鸢应命而去。
与此同时,朝中果然传出风声,称“皇后擅权,干预立储”,更有大臣上奏,请求皇帝早立太子,以安社稷。此奏折一出,顿时引发轩然大波。
赵宸在朝会上怒斥群臣:“朕尚未有嫡子,诸皇子皆年幼,何来立储之说?莫非你们另有打算?”
群臣低头不语,唯独李敬之站出来说道:“陛下,国不可一日无储,若不早定,恐生变故。依臣之见,当择贤而立。”
赵宸冷笑:“贤者?谁是贤者?你口中的‘贤’,恐怕只是你自己的人选吧?”
李敬之面色微变,但仍坚持道:“臣所言,皆为江山社稷考虑。”
赵宸正欲发作,柳如烟却在此时派人送来一道懿旨:“请陛下暂且搁置此事,容臣妾查明真相。”
赵宸沉吟片刻,终是点头:“好,朕听皇后的。”
---
当夜,柳如烟召集青鸢等人密议。
“贤妃与李敬之联手,必有阴谋。若让他们得逞,朝廷将陷入更大的动荡。”柳如烟语气冷静,“你去查清楚,他们是否与藩王余党有联系。”
青鸢领命而去,三日后带回消息:“贤妃府中,有一名幕僚,原是前镇北王府旧人。此人曾多次出入京城,与江南某藩王暗中往来。”
柳如烟闻言,眼中寒光一闪:“看来,他们是想借藩王之力,逼迫皇上让步。”
次日,柳如烟亲自前往御书房,向赵宸呈上证据:“陛下,贤妃勾结旧臣,意图扰乱朝纲,甚至与藩王余党私通,罪证确凿,请陛下决断。”
赵宸看完密报,脸色铁青:“朕竟不知,她竟敢如此大胆!”
柳如烟淡淡道:“陛下,若不及早处置,恐再生祸端。”
赵宸沉默良久,最终下令:“贤妃禁足于宫中,永不许干政;李敬之革职查办,交由大理寺审理。”
朝野震动,众人这才意识到,柳如烟不仅善谋略,更能果决行事,无人再敢小觑。
---
然而,真正的危机尚未到来。
秋末冬初,北境传来急报:边关告急,突厥大军南侵!
赵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