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祭奠祖先。
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利簋采用上圆下方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铜簋的典型造型,同时也是中国古人对天圆地方这种古老观念的体现。”
“四羊方尊(青铜酒器)高583厘米,边长524厘米重345公斤;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是商代方尊中现存最大的一件。”
此时历史老师讲的有些口干舌燥了,就暂时性放下手中的课本,拿起放在教学电脑旁边的水杯,轻轻抿了一口水,润了润喉咙,继续说道:
“四羊方尊的精湛工艺和独特设计,不仅体现了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高,更彰显了古人对礼仪文化的重视和对神灵的敬畏。”
“司母戊鼎重83284千克,每个坩埚(ganguo用来熔化金属的器皿)能冶炼铜125千克,铸造该鼎需要7o多个坩埚。
铸造的时候需要两三百人同时操作,你们知道这说明了什么?请郭丘成同学来回答一下。”
郭丘成站起来,思考片刻后回答:“这说明商代已有高度达的社会组织和协作能力,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成就。”
老师点头微笑,继续讲解。
“郭丘成的回答非常准确。
这不仅展示了商代青铜铸造工艺的规模与复杂,更揭示了当时社会组织的高度协作与分工,体现了古人对工艺技术的极致追求和对国家象征的重视。”
“现在老师来讲讲青铜器的制作过程:”
“(1)工匠先用1oooc的烈火,把混合在陶钵中的铜、铅、锡按一定比例熔化;”
“(2)熔化后的金属液体被倒进泥造的模型里;(3)金属冷却变成固体后,便打破模型进行加工、修整,这样,便制成了各种青铜器。
这就是青铜器的泥范铸造法。”
权三金和其他同学听到历史课老师的讲述,心里不禁对古人的智慧和技艺深感敬佩,仿佛穿越时空,亲眼见证了那些辉煌的铸造场景;青铜器的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无数工匠的心血和汗水,令人叹为观止。
“讲完青铜器,现在老师来讲讲甲骨文。”
“甲骨文,是我们已知中国最早的文字,它主要出现在商朝的龟甲或兽骨上,用于记录占卜、祭祀等活动。
这些文字虽然形态各异,但都有着独特的造字特点,如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为我们揭示了古人对世界的认知和表达。”
“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如‘日’、‘月’、‘山’、‘川’,直接模仿自然物象的形态,生动直观;指事字,如‘上’、‘下’,通过抽象符号指示意义;会意字,如‘休’,由‘人’和‘木’组合而成,表示人靠在树下休息;形声字,如‘河’,由‘水’作为形旁表示意义类别,‘可’作为声旁提示读音,这种造字方式大大提高了文字的表意功能和适应性。”
“甲骨文的现和研究,不仅让我们得以窥见商代社会的宗教信仰、文化传承和社会生活,更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字学资料,对汉字的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信仰,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商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