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而实验本身也没什么难的,真正的难点,在于用宣纸纸浆,浸润宣纸,然后用法术引导它生长:
“我拆,我拆,我拆拆拆……”
与将买来的新宣纸做旧,再用法术引导修复相比,沈乐选择直接用现成的古画。喷水,揭裱,一张一张分开,如此,一张古画,至少可以使用三次:
“失败了……只顾着加强宣纸强度,没注意补上破洞和撕裂的地方……”
“失败了……力量引导不均衡,修复的宣纸凹凸不平……”
“又失败了……纸浆在宣纸表面,堆起了一小团一小团……”
“又双叒失败了……纸浆太少,不够修补,古画上还是有个洞……”
“又双叒叕失败了……这次纸浆好像太多了?”
再跑去查书,才发现宣纸纸浆的量并不是随意定的,而是有一套标准程序。
先要用纸张厚度测量仪测出纸张厚度——鉴于宣纸本身就是手工制品,有点厚薄不均,要在纸上随机取五个点,测平均厚度;
再用绘图仪测出待补纸张的面积,厚度乘以面积,得出待补部位的纸浆用量;
然后,像他这样,要用纸浆对宣纸进行强化的,还得再加上一个数值……
对宣纸的修复,比对织物的修复要难得多。
织物纤维,是在放大镜下能看清楚的一条一条,只要裹住每一条就行;
而宣纸的纤维,则是纵横交错,相互叠压的一堆一堆,要把那丝丝缕缕,全部浸润到位,还得包裹着它们生长!
沈乐咬牙切齿,把铜片给的几个法术来来回回,催动到了极限:
“!!!糟糕,催过头了,宣纸上长出绿芽来了!!!”
代表“生长”的符文,发挥到极致,效果完全不讲道理。由青檀皮制造的宣纸,逆死还生,吐出了一截新绿。
沈乐非常怀疑,要是他把眼前的绿植找个地方种下去,没准,明年真会长出一棵青檀树……
沈乐叹着气把这张事故纸放到旁边,继续尝试。和这样的事故相比,后面就都是些小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