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17年冬天,当楚、郑、陈、蔡四国将战火烧到宋国门前的时候,宋国尚未从内乱的阴影中走出来。
三年前,也就是公元前620年,宋成公去世,他的儿子杵臼继承君位,即历史上的宋昭公。
在政权结构上,宋国和晋国是两个极端。
晋国自晋献公年代就有驱逐“群公子”
的传统,政权基本上由异姓贵族把持,公族势力被排除在政权之外。
而宋国则是典型的公室政治,国家政权基本上由公室成员控制。
宋昭公即位的时候,宋国的“六卿”
分别是:
右师公子成——宋庄公之子;
左师公孙友——公子目夷之子;
司马乐豫——宋戴公之玄孙;
司徒鳞矔(guan)——宋桓公之孙;
司城公子荡——宋桓公之子;
司寇华御事——华父督之孙,而华父督为宋戴公之孙。
说明一下,宋国的“司城”
即为司空,是主管工程建设的官员。
因为先祖宋武公的名字叫作“司空”
,为了避讳,所以将司空改为司城。
俗话说,此人之药,彼人之毒。
晋襄公因为异姓贵族势力太强大而苦恼,宋昭公则因为公族势力太强大而苦恼。
他一上台,就打算向晋献公学习,将“群公子”
驱逐出境,要目标是“穆、襄之族”
,也就是宋穆公和宋襄公的子孙。
说句题外话,“群公子”
的问题,是困扰着那个年代所有国家的统治者的大问题。
打个比方说,某国的第一代国君a,生了十六个儿子(不算多),分别为公子b1至公子b16。
其中公子b1是嫡长子,继承君位,则其余的公子b2至公子b16,就是b1年代的“群公子”
,他们和他们的子孙构成为数日益庞大的“a之族”
。
时光流转,b1又生了十六个儿子,分别为公子c1至公子c16。
和上代的故事一样,公子c1继承君位,公子c2至公子c16成为c1年代的“群公子”
,和他们的后代一起构成“b之族”
。
……
稍有一点数学知识的人都想得到,当一个国家传到几代甚至几十代,公室的人数必定以几何级数在不断增长。
各个年代的“群公子”
和“x之族”
养尊处优,就像没有天敌的兔子一样滋生繁衍,最终给国家带来两个方面的大麻烦:
第一,国家财政难以负担为数庞大的食利阶层;
第二,这些“x之族”
聚在一起吹牛,牢骚,很容易构成对当前政权的威胁。
宋昭公打算驱逐“穆、襄之族”
,主要是因为第二个原因:“穆、襄之族”
倚仗其公族身份,不服从国君的领导。
但是,司马乐豫强烈反对这样的做法,他劝说宋昭公道:“请您别这么做。
公族,就是公室的枝叶,如果剪除掉枝叶,树干和根就没有遮挡阳光的树荫了。
就算是葛藤杂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