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的悲惨下场(2 / 3)

想了整整一晚上,多了几十根白头发,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拿出当年给嬴政写《谏逐客书》的文采,给秦二世写了一封长长的奏折。

    奏折开宗明义地指出,作为贤明的帝王,要有独裁天下的气概,可以享受一切乐趣,不应该受到任何人的约束。接着引用申不害、韩非子、商鞅等人的名言,证明上古时期的尧、舜、禹等先王,其实不过是把天下当成了自己的镣铐,算不上是真正的明君。然后提出,皇帝不能像慈母一样对待百姓,那样只会让百姓娇生惯养,成为败家子;必须像严厉的家主对待奴隶一样,用鞭子和严刑对百姓加以管教,这样才能做到天下大治,国家太平。李斯还认为,凡是贤明的帝王,见识和世俗必然不同,因此皇帝不能受他人的影响,必须独断专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任谁也不敢违抗自己的命令。在此长篇大论的基础上,李斯提出,皇帝要善于“督责”,也就是要不断检查发现臣民的毛病,督促他们改正错误——那样一来,群臣和百姓都忙着去补救自己的罪过,哪有时间去谋反呢?

    秦二世看到这封奏折,龙颜大悦,于是按照李斯的建议,在朝中推行督责之术。谁对百姓越狠,谁就被认为是好官;谁杀的人越多,谁就被认为是忠臣。街头上被处死的人天天尸体成堆,秦二世看到了,满意地说:“这才是真正地实行了督责啊!”

    李斯不愧为老牌政客,他的这一及时转变,挽救了自己的仕途,使得他在秦二世心里又变得重要起来。当他带着一种仓中老鼠的满足感,为自己见风使舵的本领洋洋自得的时候,却没有想到,他这一招委实太漂亮了,漂亮到引起了赵高的嫉妒。

    别忘了,赵高才是拥立秦二世的首要功臣,他怎么可能任由李斯排到前面,抢了自己的风头呢?

    有一天,赵高对秦二世说:“皇帝之所以尊贵,就在于别人只能听到他的声音,看不到他的面孔。现在您岁数不大,很多事情未必都懂,如果您坐在朝廷上,处理问题不当,是会被大臣们看不起的。我建议您还是深居宫中,不要轻易见人。大臣们有奏折上来,就让我和几个通晓法令的内侍商量着处理,您再签个字就发了。这样,大臣们就不敢看不起您,天下人也就会称颂您的英明伟大了。”

    秦二世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不再上朝,让赵高在宫中替他办公。只要是国家大事,基本上都是听从赵高的意见。

    这样一来,李斯又急了。皇帝是天下人的皇帝,不能让赵高一个人霸着啊!万一赵高哪一天不高兴,假传圣旨,岂不是连他这个丞相都只能束手就擒?这样的事情,赵高又不是没做过,再做一次也不是不可能。李斯越想越害怕,时不时跑到宫中,看有没有机会见到秦二世。

    李斯不来还罢,来了几次,没见到秦二世,倒是让赵高猜出了他的心思。

    赵高不动声色,故意对李斯说:“现在百姓怨声载道,皇上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