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次反秦联盟(1 / 2)

    公元前246年郑国渠的动工,无疑让秦国放缓了对山东六国的进攻。让人无语的是,秦国的压力稍有减退,六国之间的内斗马上开始。

    魏国动作最快,派兵攻占了韩国的管城(今河南省郑州)。管城在荥泽(亦在郑州,当时为一片湖泊)东南,如果秦军占领管城,则可以引荥泽之水灌大梁,所以魏国攻占管城,也是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虑。楚国则趁魏国进攻管城之机,出兵淮北,企图将原来宋国的土地抢到手。魏国发兵相抗,先后在商丘、上蔡和召陵与楚军发生大规模战争,最终将楚军击退。

    到了公元前245年,秦国已经调整过来了。郑国渠的工程仍在继续,但是工期被延长,投入的人力和物力大大减少。秦国的战争机器再度发动,向魏国发动了进攻,攻占卷城(今河南省原阳),取得斩首三万的战绩。

    同年,赵孝成王去世,大子赵偃即位,也就是历史上的赵悼襄王。

    赵孝成王去世之前,重新起用老将廉颇攻魏,取繁城。赵悼襄王即位后,命令乐乘取代廉颇。廉颇这老家伙一冲动,公然抗命,把乐乘赶回了邯郸。当然,这么一来,廉颇在赵国也就待不下去了,只能出逃大梁,投降了魏国。

    公元前244年,秦国继续东进,又攻取了韩国的十三城,以及魏国的畅和有诡两城。

    公元前243年,赵悼襄王命大将李牧攻燕,取武遂、方城。同年,魏安僖王和信陵君相继去世,大子魏增即位,即历史上的魏景闵王。

    公元前242年,燕国派剧辛率军反攻赵国,遭到赵将庞煖(nuǎn)的迎头痛击,剧辛战死。

    同年,秦国以蒙骜为统帅,兵分两路进攻魏国,先后攻取了酸枣、燕、虚(均在今河南省延津境内)、桃人(今河南省长垣)等二十城。次年,蒙骜又攻占了魏国的朝歌,便在上述地区设立了东郡。

    东郡建立后,秦国的领土便与齐国接壤了,对韩、魏两国都形成了三面包围之势。山东各国一下子又紧张起来,于是由赵国牵头,组织了战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合纵,庞煖被任命为合纵联军的统帅。

    关于庞煖,有必要说明一下,他其实也是一位老将,年龄甚至比廉颇还大。虽然史上没有记载他的确切出生年月,但是据后人根据史料推测,他应当出生于公元前320年前后。也就是说,当他带着赵、楚、魏、燕、韩五国联军进攻秦国的时候,已经是八十岁高龄了。

    这位老伯常年修习黄老之术,身体倒也硬朗,带着数十万大军一路向西,很快就攻到了蕞地(今陕西省临潼)。但是联军的攻势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