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鼠哲学(2 / 4)

p;  李斯原本是楚国上蔡人,年少的时候,在上蔡担任了一名管理粮仓的小吏。

    在后人看来,管粮仓是一项肥差。进粮的时候,秤上面做做手脚,一百斤粮食当作八十斤进仓,多出来的二十斤就可以带回家。纳粮的老百姓还得想方设法讨好你,否则的话,一百斤粮食就不是八十斤,而是六十斤了。平时再动动脑筋,时不时拿点官粮回家,一家老小吃喝都有着落。遇到朝廷派人来检查,一方面拿钱打点,一方面拆东墙补西墙,摆出一副粮食满仓的样子,也就蒙混过关了。碰到软硬不吃的也没关系,一把火烧掉几十座粮仓,推说是风干物燥,认个看管不力之罪,大不了撤职回家,前些年贪的钱粮也够安度余生了。

    可是,在李斯所处的那个年代,此风还不至于如此盛行。作为一名小吏,他只能老老实实靠着一份工资养家糊口,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个月三十天,倒有二十天要在管理所全天候值班,不敢偷懒,生怕被上司看到丢了饭碗。

    无聊的时候,李斯就给自己找点乐子——看老鼠。

    人与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别人看老鼠就是老鼠,李斯看老鼠却发现了一种生存的哲学。

    小吏宿舍和厕所里的老鼠,只能吃点残渣剩饭,个个骨瘦如柴。听到人的脚步声或是狗叫,就吓得魂不附体,赶紧缩到洞里躲起来。

    可是粮仓里的老鼠呢,吃着白花花的粮食,上无风雨之忧,下无人犬之扰,个个肥肥壮壮,过得甭提多惬意了。

    李斯由此得出一个结论:所谓人有贤能或是不肖,其实和老鼠差不多,就看他是处在什么环境中。

    这句话乍一听,挺没志气的,可是仔细一想,又很有道理。否则的话,为什么有的小孩一出生就可以享受各种社会福利,在蓝天白云下过得无忧无虑;而有的小孩一出生就要挤破脑袋去学这个学那个,把好好的童年过得无比惊险呢?不就是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嘛。

    李斯下定决心要做一只粮仓中的老鼠。

    怀着这样的想法,他投奔于荀况门下,学习帝王之术。关于荀况的学问,前面已经介绍过,在此不再赘述。当时,荀况桃李遍天下,弟子成百上千,其中最得意的门生却不过两位。一位是李斯,另一位则是来自韩国的公室子弟,名叫韩非。

    韩非自幼患有口吃,说起话来结结巴巴,但是写得一手好文章。论及学术水平,李斯自认为不如韩非。

    所谓帝王之术,学成后自然是卖给帝王家。从荀况那里毕业之后,李斯考虑到楚国已经衰落,不值得他效忠,而其他各国也在走下坡路,只有秦国是他理想中的粮仓,便西入函谷关,来到咸阳,投奔到吕不韦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