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完全占了上风。
这件事成为了魏安僖王的心病,从此对信陵君处处防范,明知他有带兵的才能却故意不让他接触军务。有人认为魏安僖王小气,那倒也是事实,但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手下有这么一个人,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还要故意摆出一副“不过是些雕虫小技”的样子,怎能不让他失落、嫉妒、猜疑,甚至必欲除之而后快?
因此,每次信陵君主动请缨,要替代晋鄙救援赵国,魏安僖王总是不置可否,或者顾左右而言他。
“你有本事?那很好,可我就是不让你发挥,你又能怎么样?”魏安僖王从信陵君急切而又失望的眼神中,找到了一丝报复的快感。
信陵君知道,即便拿着平原君的这封信去找魏安僖王,结果也还是和从前一样。在对着那封信思考了一个晚上后,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己率领门下三千食客去救援邯郸。
三千这个数,放在“食客”前面当然很大,放到秦赵决战的邯郸城下,却不过是汪洋里的一瓢水。
毫无疑问,这是自杀。
但是,当门客们听到信陵君的这一决定,没有一个人退缩,反而群情振奋,都在为自己终于有一个机会为信陵君送命而兴高采烈。
“士为知己者死”。战国初年的勇士豫让说过这样的话。这句话便成为了后来数百年中国士人信奉的最高价值观,仿佛唯有一死,才能证明自己曾经活过似的。
这些人说去就去,有的驾车,有的骑马,还有的步行,举着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兵器,跟在信陵君后面,吵吵嚷嚷地经过大梁的街道。每一个人脸上都带着慷慨赴死从容就义的表情,赢得了大梁城二十万居民的围观和喝彩。
队伍经过夷门(大梁东门)的时候,信陵君看到侯嬴正端坐在城门口,便下车来向他告别。
侯嬴已经七十多岁了,正式的身份是大梁夷门的“监者”,也就是看门人。
数年前,信陵君听说侯嬴是个人才,便想将他纳入门下,不料被其断然拒绝。
侯嬴这样说:“我洁身自好几十年了,现在虽然贫困,也不敢接受公子的救济。”
这几乎是拒人于千里之外。
信陵君想出了非常的手段,在家里摆下筵席,大会宾客,亲自驾车到夷门去接侯嬴,侯嬴才勉强接受邀请,大大咧咧坐上信陵君的车,说道:“我有一个朋友,在菜市场当屠夫。公子如果不赶时间的话,咱们顺道过去看看他吧!”
其实一点也不顺道,但是信陵君还是态度很恭顺地将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