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国的外交智慧(3 / 7)

楚地),如果我没说错的话,只怕周天子和楚王都活不长了。”

    郑简公心想,既然你们都那样说,那就去吧,犯不着为了一个将死的人闹别扭。怀着这种阿Q心理,郑简公派子大叔前往晋国,向晋国汇报了有关情况,然后于同年九月由子产陪同前往郢都朝觐楚康王。

    按照当时的习俗,诸侯到他国访问,未入对方国都之前,要接受对方的“郊劳”,也就是出城慰问。为此,必须寻找一块空地,拔除野草,清洁土地,然后堆土为坛,并用帷幕围蔽四周,以接待对方人员。

    可郑简公抵达郢都城外,却仅仅搭建了一些休息用的帐篷,没有搭建土坛。负责安排住宿的外仆(官名)对子产说:“从前先大夫陪同先君到各国访问,从来没有不筑坛的先例,这一规矩至今沿袭不改。现在您不除草也不筑坛,只搭起了帐篷,这样恐怕不好吧?”

    子产说:“是这样的,大国诸侯去到小国,就要筑坛;而小国诸侯去到大国,就草草搭起帐篷就行了,哪里用得了筑坛?”

    外仆表示不解。

    子产说:“大国诸侯去到小国,有五种好的目的——赦免小国的罪过;原谅它的错误;救助它的灾难;表扬它以德治国而且有法可依;教导它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小国没有困惑,心甘情愿地服从大国的领导,所以筑坛以宣扬功德,告诉后人不要懈怠。而小国诸侯去到大国,有五种坏的目的——听大国掩饰自己的罪过;要求得到所缺乏的物资;主动前去听命于大国;向大国贡献物品;服从大国突如其来的指示。如果不这样做,大国就会加重小国的负担,无论红白喜事都要求小国出钱出力。这些都是小国的祸患,还用得着筑坛来宣扬这些祸患,而且告诉后人吗?”

    说白了,郑简公本来就不想来楚国,是楚国人逼着来的,没有必要郑重其事地做足功课,将就着应付一下就行了。

    裨灶的预测很准确。同年十一月,在位二十七年的周灵王驾崩。而这个时候,宋平公、鲁襄公、陈哀公、郑简公、许悼公等诸侯都在忙于前往楚国朝觐。对于天子的死讯,大伙也许仅仅是“哦”了一声,便如同不相干的人一般,很快就将它抛诸脑后了。鲁国的史书《春秋》干脆没有记载这件事。《左传》解释说,王室没有发来讣告,所以不记载这件事也是“礼也”!

    前面说过,郑国是中原的心脏。各路诸侯南下楚国,郑国是必经之道。当鲁襄公经过郑国的时候,郑简公已经在楚国了,所以只能委托良霄前往新郑北部的黄崖(地名)慰劳鲁襄公。

    但是,良霄的傲慢态度却引起了鲁国君臣的强烈不满。叔孙豹甚至说:“这个人如果不受到惩罚,郑国必然有大灾祸。恭敬,是用来维系民心的,他却丢弃了它,那还能用什么来继承保有祖宗的积业?如果郑国人不讨伐他,也必定会因他而受到上天的惩罚。”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