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47年春天,秦景公派自己的弟弟公子针出使晋国。这是公子针第二次来到新田。早在两年前,也就是公元前549年5月,秦、晋两国已经就结束敌对状态进行了谈判,晋国的韩起和秦国的公子针于当年互访对方的国都,达成了口头上的和平协议。因此,公子针这一次出使晋国,就是要将口头协议变成白纸黑字,盖章生效。
为了迎接公子针的到来,晋国主管外交事务的大臣叔向紧急召唤了行人子员。
所谓“行人”,就是负责迎来送往的外交官。恰好当时子员在老家休假,由另一位行人子朱当班。子朱主动站出来对叔向说:“子员不在没关系,还有子朱呢!”
可说了三次,叔向却像没有听到似的,对他不理不睬。子朱发火了:“我和子员都是大夫,凭什么在朝堂之上当着大家的面故意不用我?”说着他拔出佩剑,指向叔向。
叔向说:“秦、晋两国不和已经很多年了。今日之事,幸而成功,晋国就可以得到安宁;若不成功,则战端又起,不知道又要有多少将士战死在沙场之上。子员沟通两国的关系,毫无私心杂念,而你却常常意气用事,违背国君的意愿。像你这种用邪恶来侍奉君主的人,我又岂会害怕!”说完也卷起袖子,拔出佩剑,准备迎战子朱。大伙一看,这也闹得实在太不像话了,便赶紧将两个人拉开。
晋平公将这一幕看在眼里,感叹道:“晋国差不多接近大治了吧!我的臣子争执的都是国家大事。”
相同的事物有不同的解读。晋平公的宫廷乐师师旷对此不以为然,说:“公室的地位恐怕已经受到动摇了。臣子之间有矛盾,不在心里暗自较劲而公然以武力相争,不修德行却挑起是非,这是个人欲望膨胀的表现啊!敢于在朝堂之上拔剑相向,公室的地位能够不下降吗?”
当然,这些话,晋平公并没有听到。
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将尊严看得很重,腰中的佩剑从来都不是装饰品,而是随时准备维护自己荣誉的武器。
同年夏天,楚康王联合秦国人派兵入侵吴国。大军抵达雩娄(地名)的时候,发现吴国早已经有防备,便放弃了攻吴的念头,转而进攻郑国的城麇(jūn,地名)。郑国派大夫皇颉出战,被秦楚联军打败,皇颉也成为楚军的俘虏。
亲手俘获皇颉的是楚将穿封戌——穿封县的县公,名戌,所以称为穿封戌。但是另一名楚军将领王子围却一口咬定,抓获皇颉的不是穿封戌,而是他本人。
王子围是楚共王的儿子、楚康王的弟弟,来头不小,但是穿封戌并不买他的账。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