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推断揣测出来。
很多人都只是事后诸葛亮,或在事发之后才能想清楚其中道理。
但柳静庵却在去年大慈恩寺开始营造,宫中传出太上皇六十五寿辰的讯息,便隐约猜想出后续关联。
这也是为何他会在贾琮去金陵之前,会抓紧时间突击授业,给他梳理乡试考科要点。
还列出明细书目,让他带去金陵,并让他在金陵期间,于读书学业不可稍有懈怠的原因,就是因为他预想到,来年圣上开启恩科的可能。
贾琮从金陵返回后,柳静庵又给他制定缜密的课业,写作程文和策论,成为贾琮每日必要完成的功课,堪称地狱式考前刷题。
贾琮能拜得如此名师,实在是平生之幸。
到了最后一月,贾琮发现柳静庵出的程文截题、策论趋向,已越发贴合时局和圣心,他也渐渐体会出其中风险……。
自己这位先生,任礼部大宗伯多年,曾是多届乡试会试的主考官,参与过多次科举考题审议,自身又是状元之身。
于学林举业沉浸之深,非常人能及,不然怎么会有学宗之名。
那日刘霄平向贾琮求读柳静庵批阅的程文策论,他便多了个心思,给出的都是早几个月的普通习练之作。
而最后一月柳静庵所拟的截题策论,他一篇都没有拿出,并不是忌讳刘霄平等看了柳静庵批注文章,从而在科场上胜过他。
而是三人成虎,人多口杂,万一刘霄平因这些批注程文策论,而有意外收益,并因此得中秋闱,无心之中传出流言,那就要肇祸了。
柳静庵最后一月揣磨的文题,只是和自己一个弟子研讨点评,是无伤大雅之事。
但如果扩散为众人所知,最后意外与开考之题相近,那就说不清楚了。
科举乃国之抡才大典,历代对流弊之举管控极严,都是宁杀错不放过,才华横溢之人无辜牵连,也是不知凡几。
所以在这种关口,即便同窗情笃,贾琮也是慎之又慎,不抱半点侥幸。
……
清晨,天还没亮,黛玉便已起身。
紫鹃连忙起来服侍,一边帮黛玉梳发挽髻,一边却说道:“我听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