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喊口号,科技处必须改 —— 下个月就开会,要把咱们这儿‘升级’成科学技术发展院,还挂国防科技研究院的牌子!”
消息像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湖面,整个行政楼都炸了。有人盼着变革,比如陈建军,他早就受够了 “一人多岗” 的混乱;也有人犯嘀咕,比如在科技处干了十五年的老赵,他叼着烟在走廊里跟人说:“换个牌子而已,还能上天?我大专学历,难道还能给我提个科长?”
老赵这话没说错,科发院的组建方案一出来,最受关注的就是人员招聘 —— 不仅从原科技处选拔,还要面向校内外公开竞聘,干部编制从八个扩到 “五正五副十二科”,总人数从十三人涨到三十人。报名通知贴出去三天,收到了八十九份简历,其中一份来自中科院某所的博士王磊,简历里写着 “参与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熟悉先进制造领域政策”,周明(现在该叫 “周院长” 了)翻到这份简历时,拍着桌子说:“这个人才,必须抢过来!”
竞聘面试定在八月初,会议室里摆了七张评委椅,校长亲自坐镇。我作为高新技术与基地处的拟任科长,也坐在评委席上。轮到王磊进来时,年轻人穿着一身挺括的西装,手里抱着个文件夹,眼神亮得很。校长开口就问:“江大在先进制造领域的项目,数量不少,但质量上不去,你有什么办法?”
王磊没急着回答,而是打开文件夹,拿出一份打印得整整齐齐的分析报告:“校长,这是我整理的江大近三年先进制造项目数据,对比了省内其他高校 —— 咱们的问题主要在两点:一是核心技术支撑不足,很多项目是‘跟风’申报;二是校企合作浅,企业需求和学校研究脱节。” 他指着报告里的图表,“我建议建‘政策解读专班’,把申报指南拆成领域细分,再建‘企业需求库’,主动对接企业……”
我看着王磊侃侃而谈,心里暗暗佩服 —— 这正是我想做却没能力做到的事。最后王磊以第一名的成绩竞聘上高新处副科长,成了陈建军的副手。
可竞聘的喜悦没持续多久,新的矛盾就冒了头。高新处要设一个项目主管岗,要求 “35 岁以下、硕士以上学历”,刚入职两年的李明正好符合条件。李明是个闷葫芦,平时话不多,但做事极细 —— 上次整理横向项目材料,他发现有家企业的经费到账日期写错了,连夜打电话核实,避免了财务对账的麻烦。周院长看了他做的项目台账,当即拍板:“就他了。”
消息传到老赵耳朵里,他当时正在跟企业打电话谈合作,挂了机就把手机往桌上一摔:“我在科技处干了十五年,跑遍了江城的机械厂,拉来的经费比他见过的都多!就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