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1集:听障藏家的特殊请求(1 / 4)

逸霄 竹晴园 2038 字 2天前

林舟盯着“非遗小课堂”社群的屏幕,指尖在虚拟糖龙的截图间滑动。竹编课与苏绣课结束后,社群里满是“竹莲共生”的创意——有人把竹阿婆教的万字纹编在糖龙背脊,让李师傅的缠枝莲从龙鳞间隙里“钻”出来,光影流转时,竹篾的韧劲与绣线的软劲缠成一团,连空气里都像飘着竹溪的水汽。可翻到“无声糖龙”的主页时,林舟的手指顿住了。

这个用户的糖龙总带着些奇怪的符号:有的是用淡蓝色线条画的竹篾纹路,在屏幕上弯成细小的弧度;有的是粉色曲线勾勒的绣线走向,像被风吹散的丝线。每一张截图的配文都是纯文字,从没有语音,连社群里流行的“竹篾咔嗒声”“绣线叮声”表情包,他也从未用过。林舟往下翻了三十页,发现“无声糖龙”收藏了整整三十七条虚拟糖龙,每一条的龙身上,都有这样手绘的线条标注,像给糖龙裹了层透明的“触觉地图”。

就在林舟盯着那些线条出神时,屏幕顶端弹出了一条私信,发信人正是“无声糖龙”。

“你好,我叫陈默,是个听障人士。”文字在屏幕上跳出来,带着些小心翼翼的试探,“我看你在社群里帮很多人解答竹编和苏绣的问题,想问问……能不能让我‘摸’到竹篾和绣线的声音?”

林舟的心跳漏了一拍。他想起竹编课上,竹阿婆编到万字纹咬合时,屏幕会传来“咔嗒”一声脆响;苏绣课上,绣线归位时那声轻“叮”,像露珠落在绸缎上。这些他习以为常的声音反馈,对陈默来说,竟是一片空白。

“我看不到语音提示,也听不到竹篾的‘咔嗒’声,只能靠屏幕震动判断对错。”陈默的消息一条接一条发来,还附了一张手绘的糖龙图——纸上用黑色马克笔描了凸起的线条,龙爪处的竹篾纹画得格外深,莲瓣上的绣线则是细细的虚线,“可现在的震动太笼统了,编错竹篾和绣错线的震动一样,我总不知道问题出在哪。我想让这些纹路能‘说话’,比如竹篾纹的震动是一种节奏,绣线的是另一种,这样我就知道自己编对了还是绣对了。”

林舟盯着那张手绘糖龙,指尖能想象出陈默握着笔,一笔一画描线条时的认真——他看不见声音,便用线条代替耳朵,去捕捉那些藏在手艺里的细节。林舟没敢耽搁,立刻把私信截图转给了温如霜,连带着那张画纸上凸起的纹路,一起发了过去。

温如霜看到消息时,正在工作室整理竹阿婆寄来的竹编样本。那些竹篾上还带着竹溪的潮气,指尖摸过去,能感受到篾条咬合处细微的凸起。她想起之前陈老来工作室时说的话:“手艺不是看会的,是摸会的。竹篾的韧劲、绣线的软劲,都在指尖的触感里藏着。”陈默要的,不就是这份“摸得到的手艺”吗?

她当天就加了陈默的好友,视频通话接通时,屏幕里出现了一个戴黑框眼镜的年轻人,手里正握着一个平板电脑,屏幕上是一条未完成的虚拟糖龙——龙身上的竹篾纹只编了一半,莲瓣上的绣线歪歪扭扭,像刚学步的孩子画的线。

“抱歉,我又编错了。”陈默对着镜头比了个抱歉的手势,指尖在屏幕上轻轻点了点那些歪掉的绣线,“刚才绣这片莲瓣时,不知道针脚太密还是太疏,震动和之前一样,我只能删掉重绣。”他顿了顿,指尖摩挲着平板电脑的边缘,“我收藏了三十七条糖龙,可没有一条是完整‘感受’完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