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来的樟木坯倒有几分像。他伸出手指,在虚拟木坯上按了按,屏幕传来轻微的震动,像真木头的弹性。“行,就这么弄。”老人点点头,“不过得加个‘木纹显形’的东西,年轻人没摸过多少真木头,不知道哪是顺纹哪是逆纹,雕错了,木头会‘生气’的。”
小木在旁边听着,突然插了句嘴:“爷爷,上次我雕木勺,逆着木纹下刀,您还说我‘跟木头较劲’呢!”张木匠瞪了他一眼,却藏着笑意:“那是你不懂事。木头的纹就是它的筋,你逆着来,它能不跟你急?当年我学雕龙,逆着木纹雕坏了三个木坯,师父才把我手里的刻刀收了,让我摸了半个月的木头,说啥时候摸出木纹的‘顺逆’,啥时候再拿刀。”
温如霜把这段对话记在笔记本上,心里有了主意:“张师傅,虚拟课上您可以多讲讲这些经历,用户肯定爱听。还有小木说的‘跟木头较劲’,说不定能让年轻人更懂‘木脾气’。”
张木匠的虚拟课定在一周后。开课那天,社群里早就炸开了锅,不少用户提前半小时就进了课堂等候。林舟也是其中一个——他之前雕过虚拟的小摆件,总觉得少点什么,听温如霜说这次的木座有“木脾气”,特意提前十分钟进入课堂,想看看这“脾气”到底是什么样。
课堂界面比竹编课、苏绣课更简洁:左边是张木匠的实时画面,老人坐在樟木坯前,手里还是那把枣红色刻刀;中间是虚拟木坯区,一块半透明的浅褐色木坯放在虚拟工作台上,表面能看到淡淡的年轮;右边是步骤提示区,上面写着“第一步:找木纹方向”。
林舟刚调整好界面,就听到张木匠的声音传来:“今天教大家雕糖龙的木座,先教你们找‘木纹的方向’。”老人拿起刻刀,顺着樟木坯的年轮划了道线,刀痕细而直,像水流过石头,“编竹篾要看竹纤维,绣莲要看花瓣纹,雕木就得顺着木纹走。你们看这道线,顺着它雕,刀走得顺,木茬也齐;逆着来,刀会‘跳’,还会裂。”
说着,张木匠逆着木纹划了一刀,樟木坯表面立刻出现一道毛糙的刀痕,还有细小的木屑蹦出来。“看到没?木头生气了,就给你脸色看。”老人笑了笑,“当年我师父让我摸木头,不是瞎摸,是让我感受木纹的‘走向’——有的木纹像山路,绕着弯;有的像直河,一条道走到头。摸懂了,雕的时候就顺了。”
林舟按捺不住,伸手碰了碰中间的虚拟木坯。指尖刚碰到木面,屏幕上立刻亮起几道淡褐色的线——是风痕加的“木纹显形”功能,只有手指顺着木纹滑动,线才会保持亮着;逆着滑,线就会变暗。他试着顺着亮线移动手指,屏幕传来轻微的震动,像真的摸到了木纹的凸起。
“现在可以下刀了。”张木匠的声音再次响起,他手里的刻刀已经落在樟木坯上,开始雕木座的底座轮廓,“先雕外圈的圆,力度别太大,跟给木头‘挠痒’似的,慢慢走。”
林舟选了虚拟刻刀,顺着亮线雕第一刀。刻刀刚落在虚拟木坯上,就听到“咔”的一声轻响——是风痕设计的“木纹契合音”,像刀刚好卡进了木头的纹路里。屏幕的震动很轻,带着点弹性,跟他之前雕虚拟摆件时的硬邦邦完全不同。
“不错,这刀走得顺。”张木匠的声音带着赞许,“你们要是听到‘咔’的声,就说明走对了;要是听到‘咯噔’声,就是碰到木节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