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早上他还在作坊里跟我说,年轻时学做糖龙,师父总让他先练‘养坯’——刚拉好的坯不能马上上釉,得放在通风的地方晾,每天翻一次,让水分慢慢散,这样烧出来才不会裂。他说,这‘成长系统’,就是给数字糖龙‘养坯’。”
正说着,走廊尽头传来脚步声。苏伯走了过来,身上还带着作坊里特有的陶土味,手里攥着个小小的陶制糖龙挂件——是他昨天特意烧的,青蓝色的釉面上,有一道细细的冰裂纹。
“苏伯,您刚才在镜头里的样子,藏家都说特别感动。”温如霜迎上去。
苏伯摆了摆手,把挂件递给风痕:“给你的。之前看你改系统时总皱着眉,这玩意儿能安神。”他顿了顿,看向风痕,“成长系统的触发条件,确定了?”
风痕点头:“确定了。主要分三类互动——参与公益拍卖、分享真实故事、参加匠人课堂。每类互动对应的形态变化都不一样,比如参与公益,糖龙的边缘会慢慢晕出暖金色,次数越多,金色越温润;分享自己和糖龙的故事,会在龙背上加专属纹样,故事越贴近非遗传承,纹样越精致;参加您的匠人课堂,能解锁您亲手设计的‘传承纹’。”
“好,好。”苏伯听完,脸上露出了笑容,皱纹里都透着欣慰,“这样才对。不是让他们瞎玩,是让他们跟着糖龙一起懂传承。我年轻时,师父让我抄《糖龙纹样谱》,抄到第三遍才明白,每道纹路都有说法——有的是祈愿丰收,有的是纪念匠人,不是随便画的。现在让他们通过分享故事解锁纹样,也是让他们懂这些。”
温如霜补充道:“我已经开始准备配套的故事线了。比如藏家第一次参与公益,糖龙解锁暖金色时,会弹出一段您的录音,讲您年轻时用糖龙手艺帮村里筹钱修学校的事;解锁‘传承纹’时,会附上您手绘的纹样手稿扫描件。这样藏家不仅能看到形态变化,还能知道背后的匠人故事。”
苏伯听得连连点头,眼睛里闪着光:“这样就完整了。手艺不是冷冰冰的东西,得有故事,有温度,才能跟着人一起长。”
第二天一早,陈姐就带着自己的数字糖龙藏品去了社区的公益回收站。她是做传统文化培训的,去年看到“糖龙”的公益拍卖就一直参与,这次听说参与公益能让糖龙“成长”,更是早早定了闹钟。
扫码、捐赠旧书、上传凭证——一系列操作完成后,手机屏幕上的鎏金糖龙突然亮了起来。青蓝色的龙身边缘,慢慢晕开一层淡淡的暖金色,像撒了一把细沙,顺着龙鳞的纹路慢慢蔓延。同时,一条语音弹了出来,是苏伯的声音:
“小姑娘,谢谢你做公益。我年轻时,村里的学校漏雨,我跟师父做了二十个小糖龙,在集市上卖,凑钱修了屋顶。那时我才知道,手艺能帮人,比什么都强。”
陈姐的眼睛一下子就湿了。她想起去年改造糖龙时,只是觉得鎏金好看,现在看着龙身上的暖金色,突然觉得这颜色有了意义——不是单纯的装饰,是她和糖龙一起做的“好事”留下的印记。她赶紧把截图发到社群里,配文:“公益触发的暖金色!还有苏伯的语音,太好哭了!”
消息刚发出去,小宇就秒回了:“陈姐!我刚才分享了我用糖龙纹样给奶奶画寿桃的故事,龙背上多了个小桃子纹样!你看!”
陈姐点开小宇的截图,果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