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集:社区博物馆(2 / 3)

逸霄 竹晴园 1588 字 17天前

,我们就做糖龙分给孩子,比买的糖果稀罕。”

温如霜给每件展品写说明时,都要跟制作者聊上半天。写张阿姨女儿的“小兔子糖龙”时,她特意加了句:“糖龙的耳朵歪了,但藏着十岁女孩第一次做手工的认真。”写李奶奶的“梅花糖龙”时,她查了纺织厂的老照片,在说明里附了一句:“1985年,纺织厂的女工们用边角料熬糖,把日子过得比糖还甜。”她总说,展品说明不是标签,是故事的入口,要让观众看见糖龙背后的人。

风痕的AR系统调试却遇到了麻烦。社区活动室的光线不好,有些浅色的糖龙展品,设备总是识别不准确。他连着熬了两晚,把识别算法改了又改,最后想到个笨办法——在每个展品柜里装了小射灯,暖黄色的光打在糖龙上,不仅解决了识别问题,还让糖龙的琥珀色更显温润。“你这办法跟老匠人熬糖似的,看似笨,实则管用。”温如霜来送夜宵时,看见他蹲在展品柜前调灯光,忍不住打趣。风痕抬头,看见温如霜手里的保温桶,里面是她熬的小米粥,还卧了个荷包蛋。“跟你学的,你写说明时,不也跟每个居民聊半天?”

开展前一天,社区的居民都来帮忙。张阿姨带着几个阿姨擦玻璃,边擦边聊展品背后的故事;刘爷爷拄着拐杖,给孩子们讲怎么拉糖丝;小宇和几个小朋友,在“成长墙”上贴自己的作品,叽叽喳喳地讨论谁的糖龙尾巴更翘。风痕和温如霜站在门口,看着满屋子忙碌的人,忽然觉得,这个博物馆不是他们两个人建的,是整个社区的人,一起把“糖龙”这个词,缝进了社区的日子里。

开展当天,天刚亮就有人来排队。第一个进馆的是李奶奶,她在自己的“梅花糖龙”前站了好久,AR屏幕里播放着她的声音:“那时候我二十岁,跟王姐学做糖龙,她教我熬糖要顺时针搅,不然糖会糊。现在王姐不在了,看见这糖龙,就像看见她一样。”李奶奶的孙子举着手机,把这段视频录下来,说要发给在外地的爸爸看。

刘爷爷的“松鹤糖龙”前围了不少人,AR屏幕里,他演示拉糖丝的画面引得孩子们惊呼。“刘爷爷,你能再做一次吗?”一个小男孩拉着刘爷爷的衣角问。刘爷爷笑着点头,温如霜早就准备了熬糖的工具,就在博物馆的角落设了个“体验区”。那天,刘爷爷教孩子们拉糖丝,风痕在旁边帮忙调温度,温如霜则给围观的居民讲“松鹤糖龙”的寓意,阳光透过窗户,落在满是糖香的空气里,每个人的脸上都沾着笑意。

小宇的“歪尾巴糖龙”在“成长墙”上特别显眼,AR屏幕里播放着他的话:“我下次要把龙尾巴捏直,还要给糖龙加上鳞片。”有个小女孩看完,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我也想做糖龙,我想把我的糖龙放在这里。”

闭馆时,风痕和温如霜收拾展品,发现有个小朋友在留言本上写:“我知道了,糖龙不是博物馆里的老东西,是刘爷爷、张阿姨还有我都能做的手艺。”温如霜把留言本收好,笑着对风痕说:“你看,我们想做的,不就是这个吗?”

风痕点头,他看着展柜里的糖龙,有的精致,有的粗糙,有的甚至有些变形,但每一只都闪着光——那是居民们把自己的日子、回忆、心意,都揉进了糖里,做成了龙的样子。他忽然明白,传承不是把技艺锁在玻璃柜里,是让它走进社区,走进每个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