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9集:遗产保护(2 / 2)

逸霄 竹晴园 1365 字 17天前

时监控石窟的温度、湿度和游客流量;温如霜则负责文化价值论证,把糖龙遗址和明清时期的蔗糖产业、民俗文化串联起来,写成厚厚的论证报告。

“得让评审专家明白,这不是普通的石窟,”温如霜对着屏幕修改文字,“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糖制品制作遗址,能填补糖文化考古的空白。而且糖龙技艺是活的遗产,我们不仅要保护遗址,还要想办法让技艺传下去。”

风痕闻言,忽然打开了另一个文档:“我查了下,现在福建还有老糖匠会熬蔗糖浆,只是没人做糖龙了。我们可以在方案里加一条,邀请老糖匠参与,根据遗址的模具和史料,复原糖龙制作技艺。”

温如霜眼睛一亮:“这个好!实体保护加技艺传承,才是完整的保护。”

保护方案提交那天,省文物局的评审会上,两人分工汇报。温如霜讲文化价值,从万历年间的贡品讲到蔗糖贸易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风痕则展示三维模型,把石窟的细节和监测系统的设计娓娓道来。当屏幕上出现复原的糖龙制作流程动画时,评审专家们纷纷点头。

三个月后,好消息传来:糖龙遗址被列入省级文化保护单位,命名为“武夷山万历糖龙制作遗址”。同时,省文旅厅还拨款支持技艺复原项目,邀请了三位七十多岁的老糖匠,根据遗址的模具刻痕和史料记载,重新熬制蔗糖浆,浇筑糖龙。

复原那天,温如霜和风痕都在现场。老糖匠把熬得金黄的蔗糖浆倒进复刻的铜模里,蒸汽带着甜香弥漫开来。三天后,模具打开,一条半米长的糖龙卧在红绸上,琥珀色的龙身泛着光泽,龙鳞清晰可见,和石窟里的浮雕一模一样。

“成功了!”小林激动地拍手,温如霜却悄悄红了眼。她看向风痕,对方正举着相机,拍下糖龙与石窟浮雕同框的画面。阳光透过石窟的洞口照进来,落在糖龙上,像是给这件重生的遗产,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

后来,遗址旁建起了小小的展示馆,里面放着三维模型的互动屏,游客可以亲手“浇筑”数字糖龙;老糖匠们也开了培训班,教年轻人熬糖、制模。温如霜和风痕还在继续合作,他们计划把糖龙文化纳入当地的中小学课程,让更多人知道,在武夷山的云雾里,藏着一段关于糖与龙的甜蜜历史。

“你说,几百年前的工匠,会不会想到,他们的糖龙,会以这样的方式活下来?”一次,两人站在石窟前,看着游客们围着展示屏惊叹,温如霜忽然问道。

风痕笑着点头:“肯定想不到。但他们留下的不只是遗址,还有手艺和智慧。我们做的,就是把这些东西,好好传给下一个几百年。”

夕阳西下,石窟的影子拉得很长,龙形浮雕在暮色里静静矗立,像是在守护着这段跨越时空的甜蜜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