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如霜把截图存进手机,起身去教室准备第一节课的课件。她特意把教室布置成“糖龙小展馆”,讲台上摆着从古籍库借来的《糖作谱》手抄本,墙上贴满了她拍的双生谷糖龙仪式照片,连投影仪的桌面背景,都是风痕帮她做的3d糖龙模型。
第一堂“糖龙文化史”课,教室里坐得满满当当。温如霜站在讲台上,没急着讲知识点,而是举起一块风痕打印的迷你糖龙,问台下的学生:“大家知道这只糖龙的纹样,源自哪个朝代吗?”
台下立刻炸开了锅,有人说是清朝,有人猜是民国,直到温如霜翻开《糖作谱》,指着里面的插画说:“其实这是北宋‘缠枝龙纹’的简化版,当时的匠人会在糖龙身上刻这种纹样,寓意‘生生不息’。后来到了明清,纹样才变得更繁复,比如展馆里那只‘九转糖龙’,龙鳞上还刻着吉祥话。”
她一边讲,一边用投影仪展示风痕做的数字复原图——从北宋的简约纹样到明清的复杂雕刻,再到现代的创新设计,动态的画面让学生们看得入了迷。下课时,有个学设计的女生追着她问:“温老师,我能不能把传统糖龙纹样融进服装设计里?”温如霜笑着点头:“当然可以,我们开这门课,就是想让大家把糖龙文化变成自己的‘创作素材’。”
另一边,风痕的“数字糖艺工作坊”也迎来了第一批学生。他没让学生直接碰打印机,而是先带他们去熬糖灶旁,看阿松师傅熬糖。“你们先记住糖料的‘脾气’——熬到琥珀色时最适合塑形,温度差一度,口感和硬度就会完全不同。”风痕拿着温度计,给学生们演示如何判断糖料的状态,“我们用3d打印,不是为了省事,而是为了把这种‘经验’转化成数据,让更多人能学会这门技艺。”
第一次实操课,风痕教学生们打印迷你糖龙。有个学计算机的男生,因为参数设置错了,打印出的糖龙龙身歪歪扭扭,急得满头汗。风痕没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让他去看温如霜的文化史课件:“你看看明清糖龙的龙身比例,再对比下你的参数,是不是打印速度和平台温度没匹配好?”
男生抱着电脑去查课件,没过一会儿就跑回来,兴奋地说:“风老师,我知道了!我把龙身打印速度设快了,导致糖料没定型就堆叠,而且平台温度太低,糖料冷却太快——就像温老师说的,‘传统纹样里藏着匠人对材料的理解’,原来参数里也有文化啊!”
风痕看着他重新调整参数,打印机吐出流畅的糖龙线条,忽然觉得,自己和温如霜的课,其实是在做同一件事——他教学生“用技术表达传统”,温如霜教学生“从传统里找灵感”,两者拼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传承”。
随着课程推进,学生们的创意越来越多。学动画的学生,用风痕教的3d建模技术,制作了“糖龙起源”的动画短片;学考古的学生,跟着温如霜去双生谷调研,整理出“糖龙与当地民俗”的调查报告;还有学食品专业的学生,和阿松师傅一起改良糖料配方,研发出“低糖健康糖龙”。
风痕和温如霜的合作也越来越默契。温如霜在文化史课上讲到某个朝代的糖龙纹样,会提前告诉风痕,让他在工作坊里准备好对应的数字模型;风痕发现学生在技术上遇到瓶颈,会和温如霜商量,要不要在文化史课上增加“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的讨论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