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集:乡村糖龙节(2 / 3)

逸霄 竹晴园 1695 字 17天前

小学老师张敏带着学生们,用彩纸折出小糖龙,贴在村口的围墙上;留守儿童小宇,还把对在外打工父母的思念,画在了糖龙的“眼睛”里。“孩子们说,要让糖龙‘看到’爸爸妈妈,告诉他们家里丰收了”,张敏的话,让不少村民红了眼眶。老周说,筹备过程中,他最直观的感受是“村里的人气回来了”:傍晚的晒谷场不再冷清,老人们教年轻人捶糯米,孩子们围着灶台跑,连许久不说话的邻里,也因为搭木架、熬糖浆重新热络起来。

三、盛典:糖龙起舞,秋实传情

丰收节当天,青禾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闹。天刚蒙蒙亮,村民们就穿着整洁的衣服来到晒谷场,九米长的糖龙被稳稳地架在木台上,金黄的身体泛着光泽,鳞片上的彩线在阳光下格外鲜艳,龙嘴里还衔着一束用新谷扎成的“穗子”。周边村落的村民、县里的媒体记者,甚至还有从城里赶来的游客,把晒谷场围得水泄不通。

祭祀仪式在上午九点准时开始。林阿婆穿着深蓝色的土布衫,手持一束稻穗,带领村民向土地神鞠躬祈福。“土地爷,谷神娘,今年收成好,来年再帮忙……”熟悉的方言祷词,让在场的老人们热泪盈眶。随后,村里的青壮年抬起糖龙,在晒谷场上缓缓游走,孩子们跟在后面撒着彩纸,嘴里喊着“糖龙糖龙,保佑丰收”。游客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还有人忍不住上前触摸糖龙的身体,“没想到用粮食做的糖龙这么精致,还能闻到糯米的香味”,来自县城的游客李女士说。

祭祀结束后,最热闹的环节是“分糖龙”。陈师傅用刀将糖龙切成数百小块,村民们排着队领取,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容。小宇拿着分到的糖龙块,小心翼翼地装在口袋里,“我要留给爸爸妈妈,让他们尝尝家里的丰收味”。老周则把糖龙分给了村里的孤寡老人,“以前过节,老人们都是一个人过,今年有了糖龙节,大家都不孤单了”。晒谷场上,有人在吃糖龙,有人在聊收成,还有人在教游客捶糯米,欢声笑语飘出了老远。

当天下午,村里还举办了“丰收市集”:村民们把新收的大米、花生、南瓜摆出来售卖,孩子们则在一旁表演自己编的“糖龙舞”。县城来的企业老板看到后,当场和村里签了订单,说要把青禾村的“糖龙米”卖到城里去。“不仅卖出了粮食,还打出了村里的名气”,老周笑得合不拢嘴,他没想到,一场小小的节日,竟然给村里带来了这么多惊喜。

四、回响:从文化热闹到乡村振兴的长效路

“糖龙丰收节”过后,青禾村的变化悄然发生。首先是“人气”的回归:在外务工的年轻人看到村里的变化后,有十多人选择返乡创业,有的开起了农家乐,有的跟着陈师傅学做糖龙,还有的利用直播平台,把村里的农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以前觉得村里没希望,现在看到糖龙能吸引这么多人,觉得回来也能有奔头”,返乡青年小杨说,他开的农家乐,每到周末都爆满,游客们大多是冲着“糖龙节”来的。

文化传承也有了新的活力。村里成立了“糖龙技艺传习所”,林阿婆和陈师傅当起了老师,每周教村民做糖龙。村里的小学还把糖龙制作纳入了校本课程,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做小糖龙,还了解了背后的农耕文化。“以前孩子们不知道粮食是怎么来的,现在做糖龙时,会主动问‘糯米是怎么种的’‘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