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集:记忆博物馆(2 / 4)

逸霄 竹晴园 2694 字 19天前

承脉络”为主线,设置“起源与奠基”“传承与坚守”“创新与新生”三大主题展区,每个展区内的展品都搭配专属的“口述历史二维码”,扫码即可聆听与藏品相关的传承故事。

在“起源与奠基”展区,核心展品是那口清代“双耳铁锅”。扫描旁边的二维码,首先传来的是老传承人带着方言的讲述:“这口锅熬糖,得用枣木柴烧,火不能太旺,不然糖会糊;也不能太弱,不然糖熬不透。我太爷爷当年熬糖,能听着糖液在锅里‘滋滋’的响,就知道什么时候该搅,什么时候该停。”随后,音频里还加入了现代食品专家的解读:“通过对铁锅残留糖渍的检测,我们发现清代熬糖的蔗糖纯度约为82%,与现代工业蔗糖相比,保留了更多天然杂质,这也是当时糖龙口感更醇厚的原因之一。”这种“传承人口述+专家解读”的音频模式,既保留了民间记忆的温度,又增加了内容的专业性。

“传承与坚守”展区的亮点展品,是民国“枣木糖雕刀”和《糖龙雕法手记》。扫码后,听众会听到周松年孙子的回忆:“我爷爷用这把刀雕龙鳞,讲究‘一片压一片,片片有弧度’。他常说,龙鳞是龙的‘精气神’,雕得不好,龙就没了气势。有一次我学雕龙鳞,雕坏了十几块糖,爷爷没骂我,只是拿着这把刀,手把手教我怎么下刀,怎么转腕。”音频中还穿插了《糖龙雕法手记》里的关键内容朗读:“龙首雕刻需注意‘七分神,三分形’,龙角要挺拔,龙眼要有神,龙嘴要微张,似含宝珠……”配合手稿上的朱笔批注图片,让观众既能听懂故事,又能读懂技艺细节。

“创新与新生”展区的展品则充满现代气息。那盒95后传承人的“练习糖块”旁,二维码链接的是他自己的讲述:“刚开始学做糖龙,总想着快点做出完美的作品,结果越急越错。后来我把每一次失误都记下来,看着这些糖块,就像看到自己一步步成长的样子。现在我用短视频记录制作过程,很多网友说喜欢我做的‘卡通糖龙’,其实这些创新,都是在爷爷教的基础技法上改的,根没变。”展区内还有一件“AI虚拟导师”交互设备,观众可以通过屏幕与AI还原的初代传承人阿竹形象对话,询问糖龙制作的基础问题,设备会结合馆藏手稿中的知识进行解答,实现“古今对话”。

为了让青少年观众更好地理解展品,博物馆还在部分展品旁设置了“互动体验区”。在“熬糖工具”展区,观众可以戴上VR设备,模拟使用清代铁锅熬制糖液的过程,感受“看火色、听糖响”的传统技法;在“糖雕技艺”展区,设置了“简易糖雕体验台”,提供安全的可食用糖块和塑料雕刻刀,让观众尝试雕刻简单的龙鳞图案,旁边的屏幕循环播放馆藏糖雕刀的使用技巧视频,实现“看、听、做”三位一体的体验。

三、口述历史采集:留住“活态的传承记忆”

“每件展品的二维码背后,都是一段不可复制的口述历史。”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团队组建了专门的“口述历史采集小组”,成员包括文史学者、录音师和当地向导,确保采集到的内容真实、完整、有细节。

采集过程中,小组遵循“场景化采集”原则,尽量让传承人在熟悉的环境中讲述。在采集周松年孙子的口述时,小组特意将拍摄地点选在他祖父当年的工作室里,墙上挂着周松年的老照片,桌上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