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集:节气糖龙(2 / 5)

逸霄 竹晴园 2980 字 19天前

糖龙。

清明前,周师傅带着传承人们去了谷后的山坳。那里有片老竹林,每年清明,当地人都会采新竹做笛子,还会用艾草做青团。“清明糖龙得有清新生机的劲儿。”周师傅折下一根竹枝,“竹报平安,艾草辟邪,这俩元素得加上。”

林砚尝试用竹炭粉给糖坯调色,做出了深绿色的龙身,又把艾草汁熬进糖浆里,让糖龙带着淡淡的草本香。苏晓则用糖捏了些迷你青团,让糖龙的爪子轻轻搭在上面,龙嘴里还衔着一支小小的糖竹笛。“清明还有扫墓祭祖的习俗,咱们可以在糖龙的底座上刻上‘追思’二字,但不用太沉重。”林砚摸着糖龙的底座,“用浅灰色的糖,再撒点桂花碎,像坟前开的小花。”

谷雨时节,双生谷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工坊里,传承人们正围着一条还没完工的谷雨糖龙忙碌。“谷雨要种瓜点豆,还要祭仓颉。”苏晓手里拿着小刻刀,在糖龙的鳞片上刻出豆子的纹路,“咱们让糖龙的龙腹下面拖着糖做的谷穗,龙头上顶着个迷你的仓颉像,怎么样?”

林砚却皱着眉:“仓颉像太复杂,糖容易碎。不如换成‘仓颉造字’的简笔画,刻在龙背上。”他边说边在纸上画了个简单的“雨”字,旁边配着几粒谷子,“这样既点明了习俗,又不会影响糖龙的塑形。”

试做时,他们遇到了新难题:谷穗的糖条太细,一拿就断。周师傅看了看,从兜里掏出根细竹丝:“把竹丝裹在糖里,像骨架一样撑着,就不容易断了。”果然,裹了竹丝的糖谷穗不仅结实,还带着点竹子的韧性,垂在糖龙腹下,风一吹还会轻轻晃动。

立夏那天,工坊里的空气里多了股西瓜的甜香。“立夏要吃西瓜、称体重,还有‘斗蛋’的习俗。”苏晓抱着个大西瓜走进来,“咱们做条西瓜味的糖龙,龙身用西瓜汁调的粉色糖,龙爪子握着糖做的鸡蛋,怎么样?”

林砚笑着点头,转身去准备材料。他把西瓜汁熬成浓缩汁,和麦芽糖混合在一起,熬出的糖坯带着淡淡的粉色,还没塑形就甜香扑鼻。周师傅则教大家用糖捏鸡蛋,还在蛋壳上刻出花纹,模拟“斗蛋”时的样子。当立夏糖龙做好时,龙身粉粉嫩嫩,龙尾卷着一块迷你糖秤,龙爪子上的糖鸡蛋还沾着几粒黑芝麻,活像刚从立夏的餐桌上跳下来的一样。

芒种到来,双生谷的麦子熟了。传承人们带着节气糖龙走进了附近的中学,和学生们一起做“芒种糖龙”。“芒种要收麦、插秧,还有‘送花神’的习俗。”林砚给学生们展示手里的糖坯,“咱们用麦秆灰调的糖做龙身,代表成熟的麦子,再用蔷薇花汁调的糖做龙尾,象征送别的花神。”

16岁的李然对做糖龙的步骤很感兴趣,尤其是熬糖的火候。“为什么有的糖是硬的,有的是软的?”他问林砚。林砚把他拉到灶边,边熬糖边解释:“熬到115c左右是软糖,能捏造型;熬到150c以上就是硬糖,适合刻花纹。芒种糖龙的龙身要硬一点,才能刻出麦芒的纹路,龙尾要软一点,才能做出飘逸的感觉。”

那天,学生们做的芒种糖龙摆满了学校的操场:有的龙嘴里衔着糖做的麦穗,有的龙爪子踩着糖插秧,李然做的那条糖龙,龙尾上还粘了几朵真的蔷薇花,虽然很快就蔫了,但他说:“这样才像真的送花神嘛。”

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