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集:科技融合(2 / 4)

逸霄 竹晴园 2145 字 17天前

\"扫描这里试试。\"陈阳举着手机对准糖龙头顶的火焰造型。屏幕上立刻跳出一团虚拟的火光,随着手机的移动,火光中渐渐浮现出古老的山洞景象——那是根据史料还原的阿竹他们发现糖龙秘籍的场景。

林小婉发出一声惊呼。虚拟画面里,年轻的阿竹正借着松明火把的光研读竹简,风痕在一旁熬制糖液,温如霜则细心地整理着工具。当镜头扫过糖龙模型的翅膀时,画面突然切换到了当年溪水复流的村庄,村民们欢呼的声音从手机扬声器里传出,带着真切的烟火气。

\"得把所有历史节点都做进去。\"林墨之不知何时站在了门口,手里捧着一本泛黄的线装书,\"这是第三代传承人记录的各地奇遇,光灾病痊愈的案例就有十七个。\"

他们花了整整两个月来打磨AR系统。林小婉负责将文字记载转化为故事脚本,陈阳则带着团队逐帧制作动画。当他们完成最后一个场景——糖龙技艺首次走出国门的画面时,窗外的玉兰花正好开了,淡紫色的花瓣落在传承馆的石阶上,像极了当年阿竹他们走过的路。

林墨之特意请来了村里的老人体验AR功能。当82岁的王爷爷用布满皱纹的手举起手机,看到年轻时见过的糖龙显灵场景时,浑浊的眼睛里突然泛起了泪光:\"就是这样...当年我爹说的就是这样...\"

三、机器人的温度

研发糖龙制作机器人的过程,比想象中艰难得多。当第一台样机把滚烫的糖液溅到操作台上时,林小婉吓得差点打翻手里的冷却剂。

\"问题出在力度控制上。\"陈阳盯着监控屏幕,眉头拧成了疙瘩,\"人手能根据糖液的黏稠度随时调整力度,机器做不到这点。\"

林墨之却有了新想法。他拆掉了机器人的部分传感器,转而安装了压力反馈装置:\"不用追求完美复刻,能完成基础塑形就行。你看,像这样...\"他握着机械臂的操控杆,轻轻将糖条弯出弧形,\"剩下的细节,让体验者自己来完成。\"

这个改动让机器人瞬间有了温度。当孩子们用小工具给机器人制作的糖龙添加鳞片时,林墨之发现他们的专注度比面对完整样品时高得多。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甚至给糖龙加了一对蝴蝶结,理由是\"女孩子也可以很威风\"。

他们给机器人起了个名字叫\"阿竹\",还在机身侧面刻了条迷你糖龙。当\"阿竹\"完成当天的第一百次基础塑形时,林小婉突发奇想,用剩余的糖液给机器人做了个小小的糖制徽章,别在它的操作臂上。

\"你看它现在像不像咱们团队的一员?\"她拍着\"阿竹\"的金属外壳,发出清脆的响声。陈阳正在调试程序的手突然顿了一下,屏幕上的代码倒映在他眼里,竟有了几分糖液流动的质感。

传承馆的开放日那天,\"阿竹\"成了最受欢迎的明星。孩子们排着队等待体验,家长们则举着手机拍摄机器人制作糖龙的过程。有个从事教育工作的母亲特意找到林墨之:\"这种模式太妙了,既保留了手工的温度,又降低了门槛。\"

林墨之看着人群中跃动的身影,突然想起爷爷临终前说的话:\"真正的传承,不是把技艺锁起来,而是让它像糖液一样,能适应不同的模具。\"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