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说道:“明公宜将衣带诏内容告知曹仁,令其早做准备。”
曹操当即依言提笔,写就一封信。
信中勒令曹仁散播衣带诏内容,以彰显己方与皇帝亲近,好占据大义,瓦解刘军军心。
另一方面,又是方便时机成熟时亮出衣带诏,从法理上压制刘备。
而这,即为王猛计策的另一深意。
要知道,刘备的势力三面合围曹操,且占据的全是战略要地,尤其是扼守兖州北门的泰山郡,让曹操如芒在背。
即便日后为对抗袁绍需与刘备结盟,王猛也不肯将这般关键之地留在刘备手中。
因此,王猛计划的是,在与袁绍联手前,先与刘备开战,向北夺取泰山郡,向南攻略汝南、沛国,以此摆脱刘备的包围。
曹操也依此部署,令曹仁、白起分别领兵,开赴南北两地备战。
届时,若战事顺利拿下两地,便立刻亮出衣带诏,以“奉旨调度”
之名逼迫刘备出兵对付李世民或袁绍,不对自己做出反击。
即便战事不顺未能得手,也可亮出衣带诏,阻止刘备进一步蚕食兖、豫二州。
这也就意味着,这场仗打不打、怎么打,完全由曹操决定。
进可攻,退可守。
拿运动会作类比,现代赛事即便有偏私,顶破天也不过是裁判给本国人打不符实际的高分,而曹操的操作无异于运动员刚比完赛,转身直接坐到裁判席上给自己、对手打分,连表面的规则都不用顾及了。
王猛布局之巧妙,至今仍令曹操啧啧称奇。
至于在长安苦苦等待诸侯联军的刘肇,他早抛之脑后了。
现在他缺的只有时间,整顿内政、练兵备战的时间。
这个时间不会很长,因为袁绍马上就要统一河北,他必须赶在袁绍对自己动手前亮出衣带诏才行。
曹操计划是明年便对刘备开战。
如果那时岳飞、刘裕仍未解决朱元璋,那曹操就只能笑着把刘备推入三线开战的困境中了。
为什么是三线呢?因为他还派人联络袁尚(赵匡胤)了啊。
曹操不信袁尚在听说可以向刘备报仇还暂时不用担心对方的报复后不会心动。
总之,联袁抗刘和联刘抗袁,一个在前一个在后,怎样对曹操更有利曹操怎么来。
话不多说,视角转向岳武穆,看看咱们的岳镇南的伐朱大业进行到了哪一步。
陈宫赶路的日子里,岳飞以雷厉风行之势备妥了所有战事部署,更成功劝降了贺齐。
为瓦解朱军军心,岳飞破格任命贺齐为威武中郎将,许其自领一军。
部署既定,两路大军随即整装出,水陆并进,向着寿春方向疾驰而去。
岳飞所率陆路军仗着有背嵬军在,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李文忠见实在拦不住,索性收回了沿途布置的全部兵力,是以岳飞仅用数日便到达了寿春城下。
可戚继光的水路军却迟迟未能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