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太原太守(1 / 3)

闻王羽所言,王允若有所思。

袁氏四世三公,袁隗之前虽曾依附宦官,如今更多却是与士族相近,与大将军同气连枝。

无论其是否如贼子所言能与大将军共掌朝政。

自己与其亲善一番皆无不可。

需知袁隗声名有瑕,正是需要自己这种刚正不阿的士人与其交好,为其正名。

若自己去信,想必袁隗会欣然结交。

他日其果能与何进共掌朝政,则自己便是同时与两名执政之人交好。

一跃成为朝堂第三人。

即便贼子猜测不准,自己亦无任何损失。

最多众人疑惑,为何以自己之清名,会交好袁隗这种曾经阿附宦官之徒。

王允声名之盛,已达随心所欲境界。

完全没必要理会他人看法。

当即便修书两封。

其一作为引荐信,交付王羽。

只需将此信递与后将军府,足以凭此得见袁隗。

信中王允亦表达了一番自己对太原请降一事之见解。

其二则是一封交好书信。

王允交付自己仆人,令其亲手交于袁隗。

主要是表达了王允愿意交好之意,想来袁隗必乐见于此。

王羽得推荐信,当即拜别河南尹府,传往后将军府。

后将军府前门人,又见王羽登门,不耐烦的驱赶道:“去!

去!

去!

后将军无暇见汝。

一介无名之辈,亦敢累次登门。

再来打扰,某便告知河南尹来拿人了,将汝辈尽押大牢!”

王羽气的咬牙切齿。

在太原,何曾有人敢对自己如此说话!

这洛阳衮衮诸公,门下尽是些狗仗人势之徒。

大汉怎能不狼烟四起,叛军丛生?

于是王羽不再忍耐,将王允的推荐信扔入门人怀中,说道:“何须去请河南尹麾下几名胥吏?这便是河南尹亲手书信!

如今某能见后将军否?”

河南尹亲手书信?

门人脸色一变,再看上面鲜红的王允印章,当即脸色惨白。

需知河南尹并非等闲太守。

其主政洛阳,职权尚在部分九卿之上。

论实权,远非只挂武职的袁隗可比。

门人不敢耽误,连忙请王羽稍坐,自己去后堂请示。

很快袁隗便兼步而入,坐上主位。

却没有搭理王羽,而是先仔细阅读了王允两封书信。

沉吟了片刻,才问道:“汝等既欲归降朝廷,何不自荐于大将军何进亦或十常侍?以王子师于大将军处所受礼遇,一言便可决定尔等生死。

怎反倒舍近求远,来我府上?”

王羽从容见礼,笑着说道:“吾主曾言,大将军何进与十常侍皆无德无才之辈,命不久长。

能最终宰辅朝堂者,必袁将军也。”

袁隗内心惊疑,表面喜怒不形于色,问道:“汝主竟如此信重于某?”

“将军您数次履任三公之职,如今被贬,然必不势久。

先贬后用,留恩于新帝。

乃汉室一贯手法。

皇帝去世之时,便是新帝复拜您为三公之际